简单做了个秦汉王者表,梳理了一下嬴政,刘邦和项羽的生平。
真的强,各有各的强。
故事的开始,英雄与我们一样,刘邦十几岁的时候是个追星少年,屁颠屁颠去找偶像信陵君。
项羽也不学好,逃课打架不读书。
而始皇嬴政,正在异国他乡被其他同龄或不同龄的人欺凌。
没人能想到,未来的风云会因他们而生。
那年嬴政回秦,过了些日子,他发现除了身份不同,他的处境并没有变好。
仍旧有很多人欺负他。
二十岁的时候,这些人欺负到了他头上,嫪毐要起兵,吕不韦要专权,自己母亲还偷人。
于是他迅速摆平了叛乱,放逐了吕不韦,自己乾纲独断。
……强无敌。
至于是怎么做到的,别问,问就输了。
再看他的同龄人在干嘛呢,同龄人刘邦,只比嬴政小三岁,也是二十左右的年纪,还在跟信陵君的门客张耳跑江湖。
足足跑了十年,一事无成。
打死嬴政都想不到,这样的人会第一个杀到咸阳,占领他的王宫。
他跟项羽一样,都是旧时代的贵族,从来没有重视过谁,从来也没人配做他们的对手。
但他们本该重视一下刘邦的。
毕竟那句“大丈夫当如是”,实在令人振聋发聩。
你想啊,六国已经灭了,当初的追星少年历经十年的江湖夜雨,一事无成,又要养家糊口,放在谁身上都该放弃了。
但刘邦看见了嬴政。
从前的壮志电光一般劈进脑海,他低声呢喃着,说大丈夫当如是。
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
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
很多年以后,人们说刘备有高祖之风,精确得很。
既然说到了大丈夫当如是,自然不能不提另外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之。
这是来自十几岁的项羽。
听起来这句话很简单,随便一个中二少年都能说得出口,但你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个少年有多么强大而自负的心了。
秦舞阳,那个胆色过人的燕国刺客,在见到嬴政的时候吓得屁滚尿流。
嬴政出巡,是要震慑八方的,威势之浩大,让人几乎生不出对抗的念头,项梁这种死敌都压力如山。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这尼玛是什么胆色。
这不是简单的年少轻狂,项羽说这句话,就像是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他说出了,就能做到,这是西楚霸王的自信。
那年嬴政终于死去了,他不死,刘邦项羽就算再有雄心壮志,万丈高才,也要隐姓埋名了。
等到嬴政死的那年,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
他负责押送的役徒都跑了,他想了想,算了,怎么都交不了差,不如落草为寇。
于是放走了所有人,提着壶酒,说愿意留下来的与我上山共饮。
山路中,斩白蛇,落草成军。
当然,他也只有这么几个人,项羽一个人就能把他们全部杀光……彼时的项羽也起兵了,一个人就砍死了百余人,杀会稽太守。
天下大乱。
大秦还是有名将的,章邯杀项梁,败楚破赵,四十万大军围困巨鹿,要平定北方。
无人敢战,大秦仿佛还像从前一样势不可挡,就像嬴政还活着的时候出巡四方。
无人敢出头发声。
除了项羽。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项羽斩了不敢向前的宋义,破釜沉舟,大破四十万秦军。
此前的怀王,本以为项梁死了,二十多岁的项羽可以随便打压,兵力由自己控制。
经此一役,项羽按剑辕门,诸侯膝行不敢视(这可能是最早的“膝盖都给大佬了”)。
没用,什么政治派系斗争,都没用。
几年之后,刘邦被放逐到汉中,项羽正式成了西楚霸王,曾经约为兄弟的两人暂时分离了。
直到张良开始活动,齐赵叛乱,刘邦才趁项羽平叛的功夫从汉中杀出来,定了三秦。
携五路诸侯,五十六万人马,与齐赵东西夹击,势杀项羽。
项羽带三万人,亲自冲了回来。
大破五十六万联军,水淹人逃,几乎打到敌军全军覆没,刘邦险些身死。
这时,项羽也不过二十九岁,仿佛只要他还活着一天,就没人能战胜这个西楚霸王。
纵然陈平离间了范增,张良策反了几路人马,但所有人都会认为,只要项羽亲自杀过来,没人挡得住他。
有人说,那我们就不跟他正面打。
刘邦回头,发现说话的人是一向沉默的韩信。
韩信说,我去断他粮道。
刘邦:???大老远的,都是敌军,你怎么去,正面冲你怕是冲不过他。
韩信:没事,我绕点路,谁拦谁死。
于是有韩信领三万汉军,灭魏,破赵,定燕,平齐,断楚粮道。
项羽不是没派人去拦,但他自己不去,谁又能拦得住军队越打越多的韩信呢?
放游戏里,项羽是个神一样的对手,能一个人压着对面五个人打,甚至已经打到了水晶。
刘邦方靠张良陈平这种法师清一下线,眼看迟早要凉,韩信说,我去把他们兵线断掉。
韩信出去了,碰见人拦,韩信双杀,三杀,超神,还清了兵。
这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清完兵的韩信六神装,又杀回了正面战场。
凭绝对的兵力优势,布十面埋伏,唱四面楚歌,遂有霸王别姬,三十岁的项羽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唯一一场败绩。
来自那个曾经现在他军帐前,提戟看门的小卒。
成就西楚霸王的,是他满腔的自负与豪情,输掉这场决战,至死不肯回江东,也是因了这满腔自负与豪情。
虞姬想来是懂他的,知道他不会回江东,黎明之前跳最后一支舞,于火光中自刎。
这场乱世里的征伐,终于告一段落,大幕开始缓缓的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