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还未降临。它一定是转悠到另一条街上了。死神出双入对,骑着自行车,无声无息地潜行在路面上。」 ——《乞力马扎罗的雪》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美国著名组作家海明威的一篇中篇小说。全篇仅两万字左右,是海明威为数不多的意识流小说之一。
小说的故事结构很简单:青年作家哈里和情人海伦一起去非洲旅行期间腿上生了坏疽,最终在一片幻境中死在了非洲。
故事并不追求情节发展,在哈里“回光返照”般回顾人生时,穿插了哈里和海伦的对话,在若隐若无的幻觉和真实存在的现实之间穿梭。现实是,哈里死在鬣狗旁;幻觉中,哈里梦圆于飞越乞力马扎罗山的飞机上。
海明威文学,“死亡”主题并不稀少
于海明威而言,死亡并不是不能触及的写作主题。
曾有幸拜读《老人与海》两遍。第一遍读时,我隐约记得是初中。那时只觉得枯燥:一位老人,一个小孩,一艘船,一条鱼,就获得
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我并不懂谁是海明威,不懂为何简简单单几个元素,就能成就别人口中 “如此伟大” 的小说。第二次读时,我已读大学。几年过去了,时间带来了能让我更懂海明威的东西。
我很难说那到底是什么东西。谈不上是苦难,也谈不上是苦痛。或许正是海明威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经典段落叙述的“虚无”:
「他相当清楚那是虚无,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人也一样虚无。只有如此,灯光才会被需要,当然还有整洁和秩序。有的人生于其中却从未觉察到,但是他知道那是虚无。为了虚无,虚无,为了虚无!我们的虚无在虚无之中,愿你的名被尊为虚无,愿你的王国虚无,愿你的虚无行在虚无,如同行在虚无。我们日常的虚无,虚无赐给我们,虚无我们的虚无如同虚无也虚无了我们虚无的虚无们。虚无我们不进入虚无,要救我们脱离虚无,为了虚无。虚无万岁,充满虚无,原虚无与你同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海明威的作品中处处充满“虚无”:
活着是虚无——“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人也一样虚无”;
大限将至也是虚无——“不是洪水般奔腾,也不是暴风般迅猛,而是一股突然充满作呕气味的空虚”,“它现在正朝他身上逼近,但是没什么形状,只是占据着一些空间罢了”;
离去后更是空虚——“我不想死后还留什么东西”。
“死神”=“虚无”?
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死神的样子。与海明威而言,或许死神的样子就是虚无。
“死神”在海明威的笔下也是虚无的。它是一种感觉,一种无形的压力,包裹着,缠绕着,蜷曲着。
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这样描写“死神”:
「他可能就是两个骑着自行车的警察,或者是一只鸟,或许他长着鬣狗那样的大鼻子。」
「不是洪水般奔腾,也不是暴风般迅猛,而是一股突然充满作呕气味的空虚。」
「它现在正朝他身上逼近,但是没什么形状,只是占据着一些空间罢了。」
「死亡还未降临。它一定是转悠到另一条街上了。死神出双入对,骑着自行车,无声无息地前行在路面上。」
海明威和死神打过太多交道:他在那片曾经象征“民主与自由”、“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终其一生做危险的事。他曾随一队狩猎旅行队来到非洲,猎杀狮子;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身体里炸进237块弹片,膝盖被子弹射穿;两次坠机,十四次脑震荡。最终在62岁朝喉咙开了一枪,了结生命。
可以说,海明威的一生都在和死神玩拍手游戏,直到最后才真正与“死神”握紧了手。
与其说,是死神降临于海明威,不如说,是海明威主动牵起死神的手。
或许正是因为“死”过这么多次,他才可以从容地写下被死亡包围的感觉:虽写死亡,却丝毫不见恐惧。
恐惧不是面对终结的情绪
恐惧不是面对终结的情绪,遗憾才是。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里,曾经热爱写作,却一再错过,沉浸于男女之事,沉浸于金钱之中。他的出现帮助情人海伦开启新的生活,“而他,却出卖了剩余的旧生活”。
哈里在死期将至之时回顾一生,他遗憾那些曾经想要写下来却因为很多原因没有写下来的东西,以后就再也没机会写了;遗憾他曾经选择活在谎言之中,一次次的谎言令他迷失,再也无法重新来过;遗憾最终自己竟是在如此矛盾的心态中离去,“能感知的只有精疲力尽的疲惫及命之将至而处境不快的愤怒”。
哈里最终死在了幻觉中:他登上了送他去治腿的飞机,飞上云层,眼看非洲草原上的动物渐渐“缩成了小小的圆脊背”,平原“化作一片灰黄;飞过黑黢黢的山群,飞过暴风雨,突然目之所及之处“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白光”。
「他终于懂了,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乞力马扎罗的雪》
那里是“上帝之所”。哈利带着遗憾认清内心,最终无法实现。在虚无之中,他回归上帝的怀抱。
如果遗憾是最后终结的底色,任何人的终结都不会是黑白的。
归于寂静本身并无可怕之处。却正是因为曾经繁华绚丽,如今不得不结束,才满目遗憾,不舍离去。
正如《乞力马扎罗的雪》开头中提到的被风干冻硬的豹子一样。只想到它躺在那里,并没什么可惜。可但一想到它曾经也有过威风凛凛,目如炬火,便只觉得心酸。
作者:小魔王
自由撰稿人,喜爱写作和读书,乐于分享观点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