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高中三年,相去甚远。不是时间,不是空间,而在整个知识维度上和心理预期上都大失所望。
奋战高考的三年,耳边充斥最多的就是“考上了大学就好了,解放了”的精神催眠,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为自己描上最灿烂的一笔。可事实真如所说般美好……
世界满满套路,是我走过最长的路。大学四年,匀称不均,有时课少得可怜,有时又没有喘息的空闲,这种行尸走肉般的忙碌,让我成功地告别了充实、丰富。
至于所说知识维度上主要是静心阅读的厚度,远不及那些年躲在被窝,打着电筒,偷偷摸摸地咀嚼经典。时间虽长,眼界却短,胸无点墨……
作为文学爱好者,时不时提笔温情脉脉,抒写满目惆怅,记录生活感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但近来翻开笔记才发现,已经有一年多的空档了,算来正好是毕业不久,沉思片刻,精彩依旧,初心不在。
提起笔,千斤重,下笔处极尽全力地排斥,使得靠近不得,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但唯一觉得欣慰的是,我还不至于一碰书就瞌睡,兴叹着侥幸,还有救,还有救!
看书是比之前多了些,字写得也顺畅了些,但总觉少了点儿什么,可又说不上来,郁闷难消。不自觉地翻开往昔蹂躏过的残骸,惊奇地发现,原来感悟不少啊,合起来还是有好多字呢,像《边城》,湘西风情,清新明丽,美得自然;如《文化苦旅》,敦煌遗迹,叩问人心,引发深思。旁边凌乱潦草的笔迹着实见证了当时的情绪,洋洋洒洒。但是多翻几本,现状大都如此,可是问题来了,笔记过于碎片化,有时只有只字片语,且凌乱无序。
当然,碎片的凌乱还只是之一。针对问题所改善的状况又一次的贴补了之一的另一面,整理后的碎片,依旧无序。单纯地以为,把书本上的誊写在笔记本上会展现一个系统完整的读书过程,应该说是心路历程,可终究治标不治本。
笔记本堆叠成小山,但无一完备,东一笔,西一划,连一个完整的系列都得在三五个本子上才见着真迹,实在不堪。之前的随文记录,虽凌乱但牵一发动全身,而现今的“改善”得动全书才初见端倪,何以“完备”?
但就这一简单又凌乱的行为方式,就可见行为人的性格缺陷:有心无常恒,有意向但缺规划,飘飘然乎蓝天之上,何时立足脚下大地……
可如果把阅读的习惯问题上升成生活常态,又好像不甚合理,不符合实际。那又为什么会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拥有好的人生”“习惯成自然”等入心入肺的“真理”。按照古代律例,这就是典型的“连坐”啊,一叶障目。
花好月圆的完满,幸福美好的追求,无人不想,无人不期,碎片化的笔记尚可慢慢修复,且不说习惯的散乱,何时步入正轨,破镜重圆就好……
但愿,此刻路过的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