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295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第三章《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的第一节:《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一)》
“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我累极了,真想哪一天离开这个世界。”(孩子不想让爸爸妈妈再失望,所以想到了死)
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主要来源于父母。超过了教师和应试教育对孩子的压力。
为什么父母给孩子造成了这么大的压力?
因为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的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多情况下是投射,他们的种种心理需求,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们去实现,孩子是他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相当于是自己实现了。(父母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把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转嫁(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全陪妈妈”逼儿子成少白头。
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培优班”,不让孩子有一刻空闲,必须拿出全部的精力去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他们看似是为了孩子,但内心中,是为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转嫁(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知识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层楼。
“知识妈妈”比“工人妈妈”对孩子的标准普遍苟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是否去了哈佛?这其实是“知识妈妈”的“理想自我”,却要求孩子必须达到这个水平,她们才心满意足。她们把孩子当成了实现她们梦想的工具。
经常听家长说,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会换来这样的结果?这些父母其实都在不自觉的把自己当成“债主”,去跟孩子要回报,孩子成了“还债人”。
转嫁(三)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教育学家的“完美教育”逼死孩子。
作为教育学教授,无法容忍“自己的孩子教育不成功”这样的结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结果无疑是对自己职业的嘲笑和否定。
他们把孩子当成了他们教育学理论的实践对象。
转嫁(四):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打是亲,骂是爱”的潜意识并不伟大
“打”在父母的意识上是为了爱,但在潜意识上,父母是通过打孩子来宣泄自己在其他地方郁积的负面情绪。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扪心自问,“我是真在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还是把我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如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是在满足孩子的需要,还是在转嫁自己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