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似乎总是会看到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似乎能力不强,但是他们懂的讨好别人,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多数人对这种行为怀着不屑的态度,有的因为自己不需要向别人讨好就能发展的很好,有的是认为自己强过他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怨恨。而那些懂的讨好别人的人,也被定义为一个新的人群——讨好型人格。
讨好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迎合别人,取得别人的欢心或称赞。也许我们现实生活中讨好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总结起来,其实都是对别人的迎合,想获得无非是别人的认可。但是在社会大环境下的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好的成绩才能被别人认可,而这似乎也成为了社会的准则,所以那些通过讨好而得到别人认可的人,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异类。
别人的认可,可以说是一种尊重的表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满足了生理需要(吃饱)、安全需要(穿暖)、爱和归属的需要(被人爱)的时候,就会出现尊重的需要(被认可),这是人都会出现的需要,很平常,不特殊。那为什么每个人获得认可的方式都不同呢?
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的克莱茵提出过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做"投射性认同",含义是通过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我们用"讨好"这个例子来解释就是,一个人通过讨好,迎合别人的方式来诱导另外他人做出一些反应,而这些反应大多为赞美、认可、牺牲等等。也就是说所谓的讨好型人格的人,他是有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的,他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当然"投射性认同"不止这一种,除了迎合外,还有依赖、权力和情欲这三种投射性认同。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是通过显示出自己很弱小,很无助,从而获得别人的保护和帮助;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是诱导别人自我怀疑,认为自身很弱,从而需要被帮助,然后自己通过保护和帮助的形式控制场面;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是通过挑逗、性暗示等方法取悦别人,从而建立舒服的关系。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所有类型的投射性认同的成因都是因为人早年间与母亲的互动而形成的。有的人可能只有在表现出弱小的时候才会获得母亲的爱和关注,那他就会行成依赖性投射性认同。有的人可能从小要照顾父母的感受,从而获得认可,那他就会行成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有的人可能要通过性刺激才能取悦身边的大人(小男孩在大庭广众下撒尿),那他就会行成情欲的投射性认同。而只有迎合父母,讨好父母才能获得认可的时候,就会行成迎合的投射性认同。
所谓的讨好,其实只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方式,但我们却习惯于按照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们,这难免有失公允。
在这届世界杯中,韩国队是所有球队当中犯规最多的,被冠以"踢球太脏"的名头。昨天在跟我爸一起看韩国队与德国队的比赛的时候,我才深深了解到为什么韩国队"脏"。作为一支亚洲球队,在身高和身体对抗上有着明显的劣势,他们总是在对抗中被人高马大的德国队抢到有利的位置,但是让出有利的位置,无异于交出了比赛,所以他们拼命的用尽自己的方式去争抢,也许动作有些大,但那是他们防守的方法。难道要他们抢不过就放弃,在场上认人宰割吗?对于过大的动作,裁判自有判罚,我们又何必去诋毁他们呢?
对于别人的生存方式,我们尊重就好。做不到尊重,也可以不去理会,又何必给自己凭填烦恼呢?心理学上讲,人越排斥的东西,也许就是内心最渴望,而且生气是逃避内心的最好办法。所以当你看到"讨好"的人获得成功而生气的时候,也许真是你不敢面对自己心底想"讨好"的心的时候。
人生不易,不要纠结与别人的生活方式,其实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改变自己,就是在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