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几年独立工作,我接触了非常多的家庭;在观察孩子们学习的时候,也发现很多孩子在学习上丧失了自驱力。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管一管,孩子听话做一做;孩子长大了,个人意识增强,而此时孩子的自驱力没有构建好,但家长也管不了了,只能干着急。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该怎么陪伴孩子?这篇文章,是我这2年深入学习心理学后,研究和总结各类家庭情况得出来的一些思考。
【文章大纲】
1.孩子为什么会丧失驱动力呢?
2.怎么去构建孩子的驱动力呢?
3.我们家长陪伴时要注意什么呢?
如果您想了解如何构建自己孩子的驱动力,欢迎认真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一、孩子们为什么丧失了驱动力?
自从我独立从业以来,接触了非常多的家长和孩子。在这三年多的工作中,我会发现一个非常无奈的现象:孩子们似乎对一切都丧失了动力了。
具体现象大约如下:
其一,孩子对学习丧失了动力。除开极少数的孩子,大部分孩子对于学习没有什么积极主动性,一部分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完成学校的作业,但是多一点的时间都不想用来学习。还有一部分孩子,甚至连学校的作业都交不齐。在最该学习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对知识都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是提不起动力来学习。
其二,孩子对生活也丧失了动力。他们不会做家务劳动,也不太喜欢出去玩。他们最大的兴趣就是宅在家里,把自己的空余时间用于玩电子产品。在写作的时候,有家长反馈的是,及时带孩子到外面出去旅游,他们也对风光完全不感兴趣。
我想,这两种现象肯定不是一种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就在想,为什么咱们的孩子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在一个最具有好奇心、最应该探索外部世界的年龄,他们却对周围的世界毫不动心。这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我没有做过具体的研究,但是会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这就是:这一代孩子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都找不到意义。也就是说,他们极度丧失价值感,不仅在生活当中丧失价值感,也在学习当中丧失价值感。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先来看生活方面。
由于我接触的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双职工家庭,在城市生活的双职工家庭,朝九晚五工作、社会内卷情况下无止境的加班,已经是成为一种常态。大部分的家庭都会请老人过来帮忙带孩子,由他们来分担一部分家庭运营的工作。我们知道,老人带大的孩子,大部分的都没有什么样的生活能力,因为老人一直在代办所有的家务事情,剥夺了孩子自主的权利。所以,大部分的孩子,不会收拾自己的书桌,不会收拾自己的房间,不会洗裤头袜子,不会做饭。他们在生活上都是依赖大人把一切做到位。生活上的依赖,让他们很难在生活中获取自我价值感机会。物质的优渥,让他们不用为生存担心,也没有奋斗的动力。
再来看学习方面。大部分城市的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就学习各种课外班。从最初的艺体班,舞蹈、钢琴、书法、绘画,再到小学阶段的各种学科培训班,再到初中完全的学科培训。他们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父母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能抽出来的全部时间都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想想那个时候,家长身心俱疲,孩子在学校也学习了一天,要面对随时会崩溃的家长,一旦学习态度不行或者学习能力不行的时候,遭遇的就是家长劈头盖脸的批评。繁重的学习压力,做不完的学习作业,家长失控的情绪,交集在一起的时候,哪个孩子能够对学习提起兴趣来呢?而这个时代的孩子,每一个都在加班加点的学习当中,想要胜出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那个年代,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玩儿,只要我们稍微认真学习一下,我们就能够在班级和学校脱颖而出。时代的变化,孩子在学习上面也非常难获得自我价值感。
当代的孩子们,几乎没有时间用于自己生活,也没有什么可以互相玩耍的孩子,大部分的人跟他们一样,都是在学习学习学习。生活上面孩子被照顾的妥帖到位,不需要有任何的生活技能;学习上被家长和老师管控,卷入到非常沉重的学业竞争当中,想要卷出成绩特别不容易。自己很难找到感兴趣的事情深入去做,即使找到了想做的事情,也没有空余的时间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在这样的情境下,哪个孩子会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呢?我想,这就是孩子们普遍出现丧失学习和生活的动力的原因。
二、怎么去构建孩子的驱动力呢?
首先,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孩子什么时候会有驱动力呢?我发现了两条线索:一是孩子觉得自己感兴趣的时候;二是孩子觉得“我能行”的时候。所以:
第一,发现并保护孩子兴趣。
我想起来阅读《达芬奇传》,达芬奇的知识面非常广。以画画为例,他为了画好人体,深入学习人体解剖,不断去解剖人体的各个部分,研究骨骼、筋脉、肌肉的走向,甚至还会用尺子做各个维度的测量。他对人体研究有多深入呢?他的笔记内发现,他甚至是最早发现心脏如何输送血液的人,心室心房如何切割和输送血液的,都被他发现了,比正式发表要早将近200年。
所以,当我们对一个事情感兴趣,就是想要进行深度研究的时候,就是有驱动力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结果的时候。因此,我们日常需要关注孩子对什么真的感兴趣,然后鼓励孩子一路探索过去。这个路看起来是偏离了我们学校考试的,但是会是一条终将走出正道来的路。但现在问题最难的,就是很多孩子找不到自己很感兴趣的东西来。
以我自己为例,我一直到34岁时候,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就是研究课题。那时候刚刚进入到互联网公司开始教研,设计语文课程。要设计一个课程项目,需要大量阅读书籍,需要对比市场等,大量动脑筋。这个我特别喜欢,然后一头就扎了进去,不知疲倦地工作,在工作中深入学习。所以说,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其实不是很容易的。尤其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就没有给到我们发展兴趣的机会。似乎我们目前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所以也比较难让孩子找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
因此,我这里会邀请家长朋友,密切关注孩子的状态,一旦他们有感兴趣的事情,要支持他们发展下去,鼓励他们研究,哪怕花很多时间。
第二,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假如孩子们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但是他们自我感觉还不错,觉得“我能行”,这个时候让他们做点什么,我觉得他们还是有点动力的。所以,我觉得在自我效能感这里,是我们家长可以好好做功的地方。
那这里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1)减少对孩子的控制,给孩子体验的机会,哪怕是失败。
我们之前的分享其实也讲过这点。不管孩子做什么事情,我们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不停地去控制、干预孩子,剥夺了他们的体验过程。以我在我们的写作产品【专题练笔】观察到的现象来举例。
这个课程,我们是要求孩子自己听课、记笔记,然后自己写完整作文、自己修改。修改完以后,我会批改,批改我不会给逐字逐句建议和修改,我只给修改方向及基本原理,最后的定稿全部是孩子自己动手。本来,按这个流程扎实走下来,孩子不但学会了方法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写作和修改的过程当中,去思考到底该如何写作,什么样的写作是好的。通过这个思考过程,逐步内化写作技巧,真正懂得自由写作。
但我描述的这个过程,大家一定可以感觉得到,孩子们做好不容易。因此,在初期,被打回、要求重写、要求大量修改,会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可是,就是在这个时候,很多家长耐不住了,自己开始对孩子的作品指手画脚,然后有的自己动手润色孩子的作品。最后,孩子的作品是好看了,被精选了,可是,孩子没有一点成就感。为什么?这个写作品的过程,被妈妈打击了,好作品滋养的是妈妈,不是孩子。
所以,我们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给孩子完整体验的机会,哪怕会失败,也是可以的。我们不要过于控制了。
(2)一定要及时认同孩子的努力。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有的翻译为“维纳”)在研究归因理论的时候,总结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归因为6大因素: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际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以归为三个维度:内在性、稳定性、可控性。这三种维度与六大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
这个归因模式的表格,对于我的影响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要去赞美孩子的努力。大家看着表格来听我说。
1.先看内在性。
我们先来看内在性这一个维度。这就是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我们现在都知道,外部环境我们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是内部的。这6个因素里面,只有能力、努力程度、身心状态3条是内部因素,也是我们可以想办法改善和调节的因素。
2.再看稳定性。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稳定性这一组。所谓的稳定性,就是说一旦形成后,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还是短时间无法改变的。
3个内部归因因素里,只有能力是稳定的,努力程度和身心状态是不稳定的。
能力不是一下子能够改变的,需要长时间积蓄力量才能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当孩子长期归因到自己能力不行的时候,那孩子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会放弃努力。所以,这里建议大家去观察自己孩子对于学习等事情是怎么归因的,如果归因到能力不行,那我们就需要进行干预和指导了。
努力程度和身心状态是不稳定的,可以靠自己来调节。因此改变努力程度,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改变心理认知方法,就有可能改变结果。
3.最后看可控性。
努力程度和身心状态这两个不稳定因素里面,相对来说,身体和心理的状态不那么好调节。只有努力程度是最可控的,也是最为容易调节的。努力了没有,一目了然的,孩子自己和大家都能够看得见。
当我们持续努力的时候,就可能改变自己的身心状态,改变自己的能力;当我们持续努力的时候,就会无畏外部的环境、任务难度;当我们持续努力的时候,也不会去乞求上天给自己的好运。
因此,如果想要让孩子有自我效能感,愿意去动,我们就一定要去看见孩子的努力。这是最可控的内部因素。
努力,是唯一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同时长期坚持就会带来内在能力的变化;还有无畏外部环境、压力的勇气。
三、我们家长建构孩子自驱力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老朋友都知道,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太合格的妈妈,也一直在追求60分妈妈的状态。不断学习、思考,就是为了当好一个合格的妈妈,也为了能够帮助到跟我学习的学员家长们。下面的几条,是我在已经坚持了一年的团体心理咨询学习、体验之后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不知道大家带孩子的时候,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平心静气地去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
1.处理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心,能接纳失败。
我不知道大家如何,反正我这一年的自我探索,我会发现自己对“失败”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心。怕自己不能成事,怕自己把事情弄砸了。这种恐惧心,一方面让我做事非常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也把我弄得非常容易焦虑。这种焦虑,弥漫到我的生活中,所以也担心孩子失败。一旦孩子出现一点什么问题,比如某次小考不好了,那种紧张、焦虑就会弥漫上来,然后就容易生气、指责孩子。
当我觉察到这一点时候,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这份恐惧心,慢慢的,当孩子出点什么问题时,我就不太容易生气了,而能够平心静气地去带孩子找问题症结点,解决问题。
2.处理自己对“坏”的抗拒心,能去整合自己“坏”的部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好有坏的人。
这是我这一段学习心理学的收获。我会发现,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会对很多事情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点:勤奋是好的,懒惰是坏的的;爱卫生是好的,不赶紧是坏的。对他人讲礼貌、善良是好的,对他人不礼貌、不顾他人是坏的。诸如此类的各种分界线,十分分明。而现在学习过程当中,我逐渐开始撤掉那根分明的分界线了。
我还是以我自己为例。我不知道大家眼里,觉得万万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告诉大家,在所有熟悉我的朋友心中,我是一个绝对勤奋、自律的人。我给大家讲一个细节,您感知一下。
我大部分时间是居家工作的。这3年多时间的午休,我躺在卧室床上次数,一个巴掌可以数过来的。大部分时间,我跟大家在公司工作一个样子,着外出工作的比较正式的衣服、化淡妆。午休时间,我就是在我的单人沙发上闭眼休息30分钟左右。因为我害怕自己躺床上,会把一个下午的时间都睡过去了。所以,每天坚持如此。大家想一下,我这么自律的人,是不是非常可怕?
您要知道,最可怕的是,我越是自律,越是害怕不自律。因此,在配偶身上、孩子身上,发现他们有不自律的时候,我就会指责、批评。大家想想看,一旦我指责批评,孩子和配偶更加不会愿意自律了,这让他们很不愉快。
所以,我会试着:不自律会怎么样?我去年12月份躺床上睡了一下,发现30分钟我是能起来的。特别累透支的时候,2小时内是可以起来的。我今年9、10月试着不跑步,不自律会怎么样,我会发现也没啥事,除开发胖了5斤,没啥问题。这样试了以后,我对于不自律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心了,因为发现偶尔懒散一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哈。
我用我自己的例子,告诉大家,就是当我们对孩子看不惯、对老公看不惯的时候,其实这里就有一个我们定义的坏。这种定义的坏,我们自然有抗拒心,但凡看到孩子身上有一点点这种“坏”,我们就容易生气,没有办法做到平心静气。因此,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整合自己这个坏的部分,去允许发展这个部分。当我们去体验了一把,觉得这个也没啥的时候,我们的那一份对所谓坏的抗拒心和焦虑心就会慢慢的消融掉。
总之,当我们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才能够真的平心静气地接纳、面对。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把自己修得更好,这样我们才能真的给到孩子更好的陪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