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听闻由《士兵突击》原版班底打造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即将播出,我满怀期待。然而,待其正式播出,画面晦暗不明、台词晦涩难懂,加之演员们略显 “乖张” 的表演风格,我在观看前几集后便无奈放弃。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瞬十三载,至 2023 年,我再度观看这部电视剧,不想竟被深深震撼。最近在忙碌纷繁的工作与生活间隙,终于读完了长达 742 页的原著。内心被一种复杂的情感所笼罩,仿佛置身于那片弥漫着硝烟与绝望的滇西战场,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着生死的考验、人性的挣扎与命运的无常。
故事以中国远征军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的溃兵在缅甸和云南边境的遭遇。他们中有北平兵孟烦了,用玩世不恭掩饰内心的敏感与脆弱;上海军官阿译,满怀抱负却在战争中屡屡受挫;东北佬迷龙,看似粗犷豪放,实则重情重义;还有兽医、不辣等众多鲜活的形象。
书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对战争的真实描写。战争不再是英雄主义的简单演绎,而是充满了血腥、恐惧与荒谬。每一场战斗都是生与死的博弈,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挣扎,生命瞬间消逝,肢体横飞,惨叫和呻吟充斥着整个战场。这种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它摧毁的不仅仅是人的肉体,更是灵魂和信仰。在战争的重压下,人性的丑恶与美好也被无限放大。有人为了生存不择手段,有人在利益面前背叛战友,然而,也有人坚守着内心的善良与正义,用生命诠释着对国家和同胞的忠诚。
关于“底层”:
这群人穿上军装是“炮灰”,脱下军装就是“社会底层”,只是后者的面目更加模糊不清,难以描述。而关于底层最大的误解,可能就是那些觉得自己是底层的人,很大程度上都算不上底层。就像在虞啸卿看来,没有编号的“虞师”在上峰眼里也不过是一个“炮灰师”。加之他认为“仗打成这样,中国军人都该死”,所以他也许欣赏过龙文章的能力,但从来都不会同情龙文章的境遇,更不会同情他身边的“炮灰团”。当一个人对自身的处境尚且极其不满时,他更难共情别人的困境,所谓“底层互害”往往就是也么产生的。
关于“安逸”:
龙文章说“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爱安逸”,可仔细想想“炮灰团”的人过得安逸吗?有仗打得时候,他们要排着队去送死,而这样的死亡在上峰眼里不过是一个数字,随时可以擦掉重写,毫无意义;没仗打的时候,他们也只能窝在驻地的战壕里啃树皮,有时候可能连树皮都没得啃。所以他们的爱安逸是假的,是自己哄自己,如果真的爱安逸,不是应该去改变去创造更好条件吗?但他们没有,只是忍受着,等待着,只要今天还勉强过得去,就不再想明天。所谓“安逸”,其实就是精神上的懒惰,是整天浑浑噩噩,不思进取,自我麻痹。
关于孟烦了:
炮灰中最聪明的烦啦从一个热血青年,变为丧失希望的阴损小人,总说着一句一句戳心窝子的风凉话,给别人泼冷水的同时,也雪藏了自己的内心,从里到外散发着冷气。不得不说,我在烦啦身上一度看到了我自己。聪明、心思重、怕吃亏、被害心理、怀疑一起,对人对事的太多总结起来就两个字:不信!内心深处也渴望壮怀激烈,可绝不甘心做别人的铺路石,怕没得到,怕寂寞。这种性格的人往往比别人更清醒,但也会经理更多的迷茫,看似早熟,实则晚熟。
龙文章说“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个未竟之志铺起来的”,是啊,人就是这样,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失败了太多次,就不再憧憬成功。失望了太多次,就不再有希望。于是原地踏步,呆着、耗着、眼神空洞的要死。烦啦说龙文章做梦都想成为虞啸卿那样的人,因为似乎成为那样的人,就可以体面,就可以腰杆挺得笔直,不用为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做那些低三下四的事情。
关于龙文章;
龙文章说他希望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样子。实际上他可能也不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小书虫说“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出错了,错了就是不对,不对就要改”,龙文章是一个爱思考、也很能听进别人话的人。可在小书虫的追问面前,他连着两次挥拳使其闭嘴。是的,他差一点就知道了,可他到底也选择了他所不屑的“安逸”。
相对于“事情本来的样子”式的理想主义,龙文章的另一句话似乎更接近真实也更现实,“一尘不染的事情是没有的,我们每天都在吸进灰尘,但不妨碍我们做的好一点。”可说到底这依然只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答案,因为多少程度的灰才不算得是黑?要多少灰尘才算得上瑕不掩瑜呢?
关于成功:
如果达成目标就算成功,恐怕只有一个人成功了,那就是唐基。他是虞家的家臣,尽力维护虞家的利益,一路辅佐虞啸卿从不受上峰重视的杂牌军,到得到资源倾斜的嫡系,更是通过拆掉进攻南天门的计划,助力虞啸卿从师长做到军长。在没有触及到利益的情况下,他可以亲自送豆饼去野战医院,可以到兽医坟前痛苦一场,然而一旦触及利益,他可以从容淡定的看着龙文章带着炮灰团200战士送死。一将终成万骨枯,在唐基们眼里,炮灰们的生命就像花园里的肥料,当然,他也会为某个人的故事动情流泪,但也仅此而已,肥料终究只是肥料。
而这样的结局对底层们而言,似乎也并无不同,无论唐基还是虞啸卿,甚至是龙文章,都认为他们的牺牲是必然的、理应如此的。
最后,《我的团长我的团》与其说是一部“抗战剧”,不如说是一则“寓言故事”,它关于时代下的芸芸众生,关于“我们会赢,但你会输”的悲惨结局,关于那些被冰冷数字所掩盖住的火热灵魂。正如书中结尾所揭示的那样,这看似他们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我们之中。
2024年12月2日 沈阳
原著中印象深刻的内容:
我想让事情是他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
不吃饭,活七八天,不喝水,活五六天,不睡觉,活四五天,琐事养我们,也要我们的命。家国沦丧,我们倒已经活了六七年。
自封的优点,会害死我们。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如果我三生有幸,也能够犯下他所犯的那些罪行,吾也宁死啊。
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爱安逸。
你知道,最重要的是,你骗我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我们现在,明知道不该有还在想,我们想胜利。明知道死还在想胜利。明知道输,我们还在想胜利。
一尘不染的事情是没有的,我们都在吸进灰尘,可不妨碍我们做得好一点吧。
我一生愧对的挚友,我必须面对的挚友。
我问母亲“妈,我以前问过第一句话。我问他有没有为我骄傲。”母亲说“去打仗之前问的吧?你高走他就说了。仗打完了我们才知道你去打仗了。”我说“爹怎么说?”母亲回答“你爹说,每时每刻。”
西进吧,别北上。
我想,他们留给我的希望、活力、善良、幽默、淳良、宽容有没有可能一起活在我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