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见了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聊了聊近况,她说最近在拼命攒钱期望早日装修新房。
这个朋友兢兢业业,谨慎消费、努力储蓄:工作后,从未使用过信用卡,从不开口向同学同事借钱,一发工资就攒钱买收益稳定的货币基金。工作几年后,凭着自己攒下的钱加上爸妈倾尽全力赞助的几十万,在某二线省会城市花了100多万全款买了一套房子。
我十分不解:明明有公积金,为什么不只付个首付,剩下按揭贷款就好?
她非常兴奋的和我分享:因为全款买房可以打9折,并且每月没有还贷压力。
买都买了,我只能默默替她算了一笔账:虽说当时看起来省了一笔钱,但实际而言损失不少。现在全球都是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印钱,十年前借10万块和今天10万块购买力不同,随着时间推移,这10万在加速缩水。
当时买房还未实行限购,120万的全款可以是两套首付的钱,一套自住,一套出租,这短短一年多,房价已经涨了近两倍,但由于仅有一套刚需房,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升值。或者将剩下的钱去做一些投资,跑赢较低的贷款利率不是一件难事。
按揭贷款在中国是少有的低成本杠杆投资渠道。在能力范围内按揭贷款买房,不管从投资还是抗通胀角度而言都是很好的选择。
对,说到房地产,这段时间房产上市公司陆续披露了2017年年报,可以看到恒大地产资产负债率为86.25%,碧桂园88.89%,绿地集团88.67%,负债总额已经快速攀升7551亿,而万科的负债更是高达9787亿,即使是负债倒数的龙湖地产,这个比例竟也高达70.73%。
房地产行业的确是个高杠杆行业,但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3%。
万科的目标之一难道会是还掉这9787亿的负债嘛?只怕好几代也还不玩,确切的说人家也没打算还完,也没必要还完。
生活中负债最常见的,还有股票。上市公司向股民借钱融资后,这笔钱永远也不会还给股民,如果股民想要拿回自己的钱,只能卖给来接盘的新股民。公司分红也是完全看心情,甚至连借钱的利息也不给,很多股民炒股几十年,手上优质股一大把,照样从未被分过红。
为什么常常说在国内上市就是圈钱呢,就是因为一方面上市可以扩大知名度,另一方面打着融资的名义,基本上是有借无还。
除了面向大众的股市,一级市场的融资更是将负债的精髓运用到极致。特别是经常上新闻首页互联网相关行业的巨额融资。通过撬动大量负债来一次次刷新公司的估值记录,数十数百亿的估值,这在传统行业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之前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还没赚钱的公司会有那么高的估值?
原因很简单,亏钱有更多故事可讲。投资者投入巨额资本,本质上是为后期的垄断收益,只为了赢家通杀。
不知妻美刘强东当时融资也遇到这种事。投资方分析了京东的商业模式,直接和他说,如果你只要这么点钱,我们不会投你的,必须得要足够多的钱,用资金形成商业壁垒,这样才能获取未来的垄断收益。
说白了,资金是商业壁垒中无比重要的一环,资本的积累运用务必要通过各种金融工具,而金融工具本质上也是各种借贷关系。
因此借来了足够多的钱,京东才能大力发展“当日达”的高效物流,毕竟巨大的物流仓储和管理成本,没有一定体量的公司是不可能承受住。
这也是京东在大量亏损的情况下,美股股票一直还在上涨的原因---搭建好了商业壁垒,虽然现在不赚钱,但是未来赚大钱是分分钟的事情。
另外在获得巨额投资之后,通常这类企业会有很多业务扩展。
尤其是体量越大的企业,越是想要获得足够多的资金,恰恰也有很多人愿意投大量的资金进去。
我们做一级市场投资的,每年都要见无数个企业融资,企业就是一个纽带,将众多投资人或者机构串联在一起,集合大量的资金做一个项目,从而实现资产快速放大,极少有企业依赖自己的现金流慢慢发展壮大,因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现在拥有的资金才最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完全忽视流动性而高负债的企业,后期资金断裂,慢慢把自己玩死。
可以看到,大企业家往往要是资本运作的高手。
而借钱也正是大部分有钱人必备的潜质。当然,这种借钱并不是用来奉行消费主义的,而是用钱快速扩张,用钱赚钱,用钱买时间。
因此不要过于保守,适度负债。毕竟有那么所谓一个吸引力法则,当一个人竭力寻找各种资源的时候,这些资源会慢慢聚拢,而穷人不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目标,那他就真的离目标越来越远了。
熊姑娘:曾就职于普华永道,现今在某著名金融控股公司做PE/VC,主投科技领域,与你分享一线投资故事/投资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