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老师:
见字好!
您说您的专栏被15000+人订阅,平均每天有300多条留言,我知道在这里留言您一定能看到。
我10月咨询了萧秋水老师,11月咨询了郭农老师,12月上了王鹏老师的生涯认证课。为什么要跟您写信呢?
原因有三个:
1、我希望经过6-12个月的过渡,从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角色转变到生涯咨询行业。
2、我希望与生涯咨询行业最顶尖的老师直接对话。
3、《拆墙》是我和我先生“定情”的一本书,当时就让我们认定对方就是同类。
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您12月在深圳时给拨冗约见。
您凭什么要见我/我能给您带来什么?
希望付出我对互联网市场运营的专业知识,与您讨论新精英的市场定位与推广发展问题。
以下是深入沟通前的浅见,如误请谅。
目前我认为您公司的产品主要有三种:
1、TO C的以“超级个体”为代表的价值观、个人觉醒类产品。
2、以基础生涯认证为代表的基础考证类课程。
3、以版权班、教练班为代表的培训师和咨询师的专业技能提升类独立类产品。
我认为考证类的课程是您公司较稳定的CASH COW类产品,但是开课频次受市场需求、线下地域、师资人力等因素的制约,您最佳的运营方式是通过纯代理体系,完全放弃直营模式,由各主要城市代营经营,外包包括核心老师在内的全部教学内容,营利模式简化为课程版权、加盟费,对各地代理采用地区独代模式,独家授权的同时承诺确定的年度销售量。让该产品成为利润偏低但稳定,运营成本低的现金牛产品。
版权班、教练班等提升类课程,遇到与考证类同样的过于窄众、地域、师资力量有限等问题,让其成为一个靠老师个人IP赚体力钱的项目,而且面临主讲老师个人影响力和产品影响力更大更成熟之后,主讲老师的个人价值大于平台价值后有流动风险。但是这类产品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是相对考证类更高的客单价,但是因为受众更窄,总ROI与考证类课程相当。而且,因为专业性更强,难以外包代理,这类产品是新精英的Question marks。浅以为该类型的产品应向更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提供小班一对多的介于培训与咨询之间的“多人群体咨询”类课程,包括深度沟通、亲密关系、管理职级发展等特色高阶课程。同时,应与优秀毕业老师加强绑定关系,约定该课程结束后,平台将择优聘用优秀毕业者为助教老师,一方面缓解师资压力,另一方面帮助老师快速扩大自身影响力,双方形成反哺关系。
最后要说的是最有前景,但是目前您需要核心推广的“超级个体”课程。这个产品高利润,而且目标受众广,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发酵为您的star产品。这是一个相对前两者来说,最为互联网化的产品,但是敝人浅以为,目前仅仅只是把它放在了网上而已。
互联网能赋能于传统行业(我认为教育就是传统行业)的最大价值在于无边界的沟通渠道与大平台的流量红利。
关于第一点,您使用您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与人脉资源,在众多知识型IP的自媒体上做了宣传,这是互联网推广的最有效的一招,即口碑营销和圈子销售。但是我觉得目前这个产品还仅仅是利用了您的“朋友圈”影响是的所有朋友圈加在一起的人群,最后转化为15000+人,潜在市场还有期望精进而不在您和您行业的朋友圈里的受众,包括所有心理、情感类大号散落在各平台的粉丝(通过新浪的粉丝通和腾讯的微信广告都可以覆盖到)。第二点,大平台的流量红利目前挖掘还远远不够,如果不涉及独家首发类的法律问题的话,所有一切可以借力的平台,都必须建立商务合作,包括喜马拉雅、得到、各知识直播平台,扩大潜在受众圈,试听课程应设计为更为“吸睛”的主题,“超级个体”确实是烧脑了一点的主题,作为一个TO C产品,受众的广度决定了这个产品的盈利能力。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咪蒙的价值观不太好,但是她在广告商眼里是绝对的金矿,营销软文写得精彩。再打个恰当的比方,比如QQ会员,客单价10元,那么必须有绝对大量的客户购买,才是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这个产品不能拒绝任何潜在用户。
最后,有“吸睛”类软文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付费推广。我尝试百度搜索“职业生涯”这个词,新精英只是排序在第一页的页底,这种精准词在页底位置不会有多少流量的。又试了”超级个体“这个词,自然结果第一位是您的博客,但是阅读量只有784个,而第二位就是简书一位很普通的作者写的一篇听课笔记。
”超级个体“产品目前在利于平台流量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加强平台自身的分发能力,加强付费推广 ,鼓励学员外化听课笔记同时携带CPS推广链接,是目前您马上可以做的。
以上,您的产品的小建议先想到这些。
最后,我希望与您约见,我自己想得到什么?
我希望可以进一步评估自己目前的职业状态,课上我自己评估是属于期望职业转型的阶段 ,但是是否适合咨询或者培训行业,以及这个行业中长线的自由度与收入的可能性,希望向您请教。
恭祝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