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就想要看的一本书,看名字本以为会是本严肃文学之类的,但翻开来才发现,这是本讲述了一个来自闽南小镇又历经沧桑的少年的故事集。
三个大V作序,故事正式开启。
最喜欢的便是一开始阿太的故事,兴许这也是本书名字的由来吧。在作者平铺直叙不加修饰的描述中,我仿佛看见那个硬的像石头一般的阿太,半佝着不愿屈服的背,挪着缠过的小脚,在村间纵横的小道上一点点行进着。
作者在一开始也写道十分不理解这样的阿太,这个连白发人送黑发人都不哭不吭的阿太。但阿太说,她很舍得。她还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人生在世,不能空有一副臭皮囊,不能只为了一副臭皮囊,不能只剩一副臭皮囊。
我们更应该思考,皮囊之外,关于内心。
于是作者开始回忆,他所经历的,看见的,理解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过往。
《皮囊》的前半部分,主题是家人。
写母亲,《母亲的房子》,用一如既往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只有小学肄业的母亲,是怎样一点点攒下钱,说服自己,说服家人,“忽视”掉父亲的医药费;又是怎样艰难地画好设计图,挑选好日子,甚至“慷慨”地买来一串大鞭炮,只为了满足自己这个看上去似乎偏执又自私的举动。倔强又不服输的母亲,就靠着“房子”的执念让这个家庭的脸面得以成全,那是她从没说出口的爱情。
写父亲,除了在引言里小小的提到,便是在后续的好几篇文章里都反复出现着,并且以不同的角度,直白又安静地一次次展开。关于听说的父亲的生活和印象里父亲的样子,如同大多数人一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者其实是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的。而父亲,不过也只是作为一个角色在作者的生命里参与了一些故事,再多的,在成为父亲之前的那一段人生,还有隐藏在那背后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被我们所理解和看见。
因此,他开始生发出写下这些文字的紧迫感,记录下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而这最终才构成了我们。
《皮囊》的中间部分,写的是作者的“朋友们”,有些甚至还不能说是朋友的,比如张美丽。印象最深刻的是“厚朴”,一个活得无所顾忌、畅快淋漓的热血少年。在我看来,有一颗伤痕累累的心的作者是在很早就表现出少年老成的气质来的,因为他明确的知道该做的是什么,哪怕他在还不清楚要奋斗的目标的时候。于是,这便带来了朋友们和作者自身(能称得上夸张)的反差,阿小和阿小、文展、还有厚朴,因而这也是让我不太喜欢的部分,似乎比起前面部分的写实看起来更加不真实。
《皮囊》最后部分是很少篇幅的随笔,能谈得上是作者对内心的思考么?
《海是藏不住的》里面写道,生活和欲望总是浮沉着不同的景致、翻滚着各自的危险,掩耳盗铃地掩藏改变不了什么,活得真实也更诚实,和谐地和每片海相处,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是在皮囊之外的,在理想和责任一类借口之外,在你以为的阴谋、磨难之外,还有一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以真实和内心。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重要的并不是皮囊,而是皮囊之外,你我所相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