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妈妈们:[愉快]又到了分享Dr.魏老师《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的美好时光了[玫瑰][玫瑰][玫瑰]
Day14:《情绪脑部分》——孩子爱打人,怎么办?之一
我们先来了解孩子打人的前因后果。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明白了孩子打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我们就可以自己想出更适合自家孩子的办法,进而培养出一个人人称赞、知书达理的“别人家的孩子”啦[胜利]
如果孩子爱打人,首先家长要反思,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有没有鼓励暴力的因素。
比如,孩子打了长辈,有的长辈会跟孩子用开玩笑的语气说“呀,你敢打长辈,小坏蛋!”这样的表现会让孩子错误地以为可以用“打”来获得关注。
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是,一看到孩子打人,家长就觉得特别气愤,揍孩子一顿,用惩罚的方法让孩子“长记性”。这样本身就是给孩子做错误示范,让孩子以为可以用打人的方法解决问题。
此外,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纯粹讲道理也不太行得通,他们可能似懂非懂,印象不深刻。如果能有一些载体,把道理“生动化”,效果会更好,比如绘本。
要避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那种公共场合的“熊孩子”,也就是要让孩子形成公共场所的规则意识,这一方面是为了他人着想,一方面也是教孩子用规则意识保护自己。
杜绝“熊孩子”,对周围环境是体现尊重,对自己孩子是帮助成长,其长远效果绝非一时忍让或者意气之争可以取代的。
Dr.魏方法:那么具体到事上,比如我们看到孩子正在打人该怎么办呢?首先,要立刻坚决地制止,注意,态度要坚定,握住孩子的手,带他离开“打人现场”,稍微远一点。这样能帮他的情绪“降温”。
然后,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回顾事件,帮助他解决问题。孩子冷静下来后,别忘了提醒他跟对方道歉,道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培养孩子的一种社会能力,让孩子学会表达友好。
孩子有了打人的习惯怎么办?Dr.魏在此强调,育儿的功夫在平时,在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因为亲子关系决定了你和孩子的沟通能不能顺畅,能不能和孩子一起化解冲突。
有一个小妙招,可以把手和脚想象成两个人,告诉孩子,“手先生”和“脚先生”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而孩子要让“手先生”和“脚先生”遵守规则。打人的时候,是“手先生”不听话了。爸爸妈妈可以跟孩子约定一个“暗号”:手握拳、再张开,表示提示“手先生”不要打人。等到孩子以后真的快要发脾气的时候,在孩子面前握拳、再张开,提醒孩子“手先生”不要打人。三四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理解并遵守这样的“暗号”提示了。
在摆好心态的前提下,我们还是要尽量教会孩子基本的社会规则意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设定期望,提醒行为;公共场合不要修正孩子的行为,直接离开;早培养,从点滴做起。
(1)设定期望,提醒行为要帮孩子把抽象的教条转化成具象的行动。指责或者打骂孩子,并不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规则的意义,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指导他的具体行为,帮助孩子培养出规则意识。所以,你可以在去公共场合之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给他设定明确的期望,不断地提醒他“规则是什么”,还要用温和的提醒强化他的行为,告诉他“该怎么做”。
(2)公共场合不要修正孩子的行为,直接离开如果孩子已经在公共场合“熊”起来,该怎么办呢?这时不要急着修正孩子的行为,直接离开就好。这既是给孩子一个教训,也给了你们平静下来的时间,之后再慢慢教育孩子会更有效;同时,离开也是对公共场合中其他人的尊重。
(3)早培养,从点滴做起对于孩子的社会规则意识,要早培养,从点滴做起。这才是真正治本的方法,而前面两条只是应急方案。
比如想要孩子在公共场所中表现好,往往意味着要孩子坐着不乱动,这其实是违反孩子天性的,怎么帮助他们培养安静的坐下来的能力呢?
平时吃晚饭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练习。其实2岁的孩子能坐5分钟就已经是一项重大成就。所以你要确保你的目标合理:你需要设置递增的目标,可以在餐桌上给孩子放一个定时器,一开始是5分钟,孩子习惯之后,再加2分钟,一点点增加时间。
对于小宝宝,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从礼貌用语开始,因为语言是行为的窗口。这就是在为孩子以后学会更多的礼节铺路。孩子对于规则的认知有个过程,认识规则后,他们需要使用规则、反复练习,最终内化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生活中的行为规则需要你在几年内不断地重复并提醒孩子。
Dr.魏小结:1.孩子不会永远保持可爱,也不会一直是“熊孩子”,我们要给孩子土壤发展。所谓育儿育己,要想让孩子多用非暴力的方法表达自己,首先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给孩子做出榜样。在孩子被情绪控制的时候,家长要当好他们的“前额叶”,理性思考,给孩子提供一个非暴力的成长环境。
2.培养孩子的社会规则意识,最重要的一条是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你的孩子一直在看着你,想要你的孩子不做“熊孩子”,最重要的是你先不做“熊大人”。
很多成人自己的社会规则意识也不强,比如出门吃饭会注意餐桌礼仪,在家就很随便;要孩子吃饭时不说话,自己却随意侃大山;要孩子跟别人打招呼、说再见,自己在家里却不会跟家人亲切问候和告别。这其实是在给孩子一个相反的、混合的信息,孩子的认知本身还不成熟,还分不清在不同场合这些细微的规则的变通,所以当然就无法内化规则的意义了。为什么很多家长觉得“熊孩子,讲了也不听”,可能是因为大人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以,孩子学习规则的早期,你要给他一个清晰的规则界定,这里的大原则就是保持一致性。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有礼貌,会说“请”“谢谢”,那你平时也要多说,“请”“谢谢”;你在家里和外面要尽量保持一致的礼仪规矩,需要家人帮忙,你也要说“请帮我一下”。如果孩子习惯了周围的人讲礼貌,那他自然会习得礼貌用语。
[OK]今天Dr.魏老师的《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就分享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握手][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