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风穴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香积寺,正是今日位于河南汝州的风穴寺。提及汝州,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位列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首的汝瓷,其温润釉色与优美造型化身市标,高高耸立。然而,在这片瓷韵悠长的土地上,更藏匿着一座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的千年古刹——风穴寺(又名香积寺、千峰寺、白云禅寺)。它与少林寺、相国寺、白马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刹”,并于2019年成功晋升国家4A级景区。探访当日,寺内人迹寥寥,清幽宁静,虽无少林喧嚣,却别具一番超然世外的风味。

                                                      因风定穴

相传,寺院原址选定于白马村,万事俱备,只待吉日破土。不料动工前夕,狂风骤起,一夜之间将木石砖瓦所有建材卷至现址。因为是“风点穴”定此宝地,寺院建成后便得名“风穴寺”。

                                                                  以文著称

若说少林以“武”名扬天下,风穴则以“文”流芳千古。寺中历代高僧多是文士出身,与名士交游甚密。唐代刘希夷、王维、岑参,宋代杨亿、程颢,金代李纯甫,明代李梦阳,乃至清代康熙帝师沈荃,都曾在此留下足迹与诗篇。风穴寺文风昌盛的标志,是明清时期由寺内文僧与汝州文人共创的“汝上莲社”(今风穴书院)。

毗邻书院的是夷园。此园依山傍水,竹径清幽,竹门古朴,静谧宜人,令人不禁驻足流连。此园为纪念初唐汝州籍大诗人刘希夷而建。相传他在风穴寺偶遇一养蜂女,听其感慨“花儿虽好,养蜂人可不能长留这儿,山花一败,就要四处奔波,另寻别处”,顿生人生无常之叹,写下传世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后因宋之问欲夺此句,竟遭土袋压杀,年仅廿九。因刘希夷生前深爱风穴山水,遂葬于寺旁山麓。巧合的是,其安息之地,正是当年养蜂女的蜂场所在。

                                                             三大国宝

“风穴寺保存有后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等历代建筑,被古建专家誉为‘七世同堂’的古建筑博物馆。其中保存最完好的唐代七祖塔、金代中佛殿与宋代悬钟阁大铁钟,并称“风穴寺三大国宝”。

                                                        1.七祖塔(唐)

抬眼望去,一座九层叠涩密檐式空心砖塔巍然耸立,此即七祖塔。它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高24.17米,雄浑壮美,为纪念唐代高僧贞禅师而建。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禅主道源主持重修时,于塔内塑释迦牟尼像,并将舍利藏于佛心,故又名七祖舍利塔。全国现存完整唐塔仅七座,此塔即为其中之一,是风穴寺首屈一指的国宝。

                                            2.悬钟阁与大铁钟(宋)

寺院西南角,悬钟阁巍峨屹立。此歇山式重檐三滴水建筑,飞檐挑角,古朴典雅。阁内四根巨柱顶天立地,承托横梁,梁上悬挂一口铸于宋宣和七年(1125年)的巨型铁钟。钟高逾六尺,口宽四尺六寸有余,重达9999斤,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宋代铁钟,享有“中原第一钟”之誉,为风穴寺第二大珍宝。


悬钟阁顶脊之上,立有罕见的古代测风仪器——铁质候凤鸟。其造型振翅欲飞:鸟首轻盈似衔风而立,身姿流畅如蓄势待发,长尾舒展若引风而动。内部转轴与轴承巧妙咬合,使其能随风灵动旋转,鸟首永指来风方向,鸟尾精准标示风向,令人叹服古人智慧。


                                                        3.中佛殿(金)

入寺门,过天王殿(明弘治年间建),便见中佛殿。此殿为风穴寺第三大国宝,始建于南宋(金代),距今八百余载。其最大特色在于运用“减柱造”工艺,巧妙减少殿内立柱,通过精密的梁架结构实现空间最大化。单檐歇山顶上,琉璃鸱吻与火焰宝珠勾勒出灵动的天际线,四翼角力士塑像仿佛正奋力托举殿堂。此殿是河南省保存最为完好的金代殿堂建筑。

曲径通幽处,龙泉、小溪、恩波亭、珍珠瀑布点缀其间。作为“中原四大名刹”中唯一未遭大规模商业侵染的净土,风穴寺至今仍完美诠释着“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它以千年的静默昭示:真正的永恒,不在浮世喧嚣处,而在时光深处那份孤独而坚韧的守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