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方知父母恩”,孩子们真正懂得体贴父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早晨起来,看到母亲又在院子里拔草。
放眼望去,小路上,已经没有一点杂草,非常干净整洁。
这都是母亲的功劳。
母亲在我们家,我想到最多的一个词语,就是:物随主人形,福人居福地。
这一次,母亲刚来的头七天,身体一直觉得没劲。
直到三天前,母亲的身体恢复了,感觉有劲了,每天就又开始干活了。
母亲说:“我最愿意干活,愿意做饭,我自己现在还啥活都能干了,要是我能有自己的一间屋就好了。”
只是想有自己的一间屋,母亲的这个愿望,实在是太小、太容易满足了。
我对母亲说:“我们给你一间屋,给你一间厨房,你想怎么做饭就怎么做饭,想怎么干活,就怎么干活。”
母亲说:“这里是你家,我想回自己的家,要是在自己家里有一间自己的屋就好了。”
母亲的这个愿望,虽然很小,但我却是无论如何也帮不上忙了。
因为以前母亲的家,现在已经成了哥哥的家。
如果哥哥不同意的话,母亲就只能永远带着这个遗憾来生活了。
有句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
儿女们真正开始体谅父母,大都是从自己做了父母开始的。
因为养育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不仅需要母亲的十月怀胎,更需要父母十几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
这里面,只有亲自付出的人,才会有深切体会。
但是,现在随处可见的是,儿子有了孩子后,都是上一代的父母帮着带。
很多年轻的父母,根本就没有为养育孩子付出过真正的时间和精力。
养育孩子期间,没日没夜的付出,都有他们的父母代劳了。
所以,很多人到中年后,虽然儿女已经长大成人,自己却一点也没体会到养育孩子的艰辛。
他们有些人,甚至从小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之下长大,已经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心里根本就没有父母的恩,自然更不会想到要报父母恩了。
现如今,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一种令人寒心的现象:七八十岁的老人,依然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原因是:他们的儿子只是对于父母的家产、房屋和金钱,照单全收,唯独不肯要父母,不愿意为父母养老。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父母一直都对自己的孩子过好了。
这个世界,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做过了就不好了,正所谓过则为灾。
在孩子正常成长的年龄,父母本该管教孩子懂规矩、知是非,父母却一味地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以至于让孩子出现了错觉:这个世界就应该围着他转,所有人都应该对他好。
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换位思考,体贴别人的习惯。
他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完全没有任何人的恩情。
他觉得父母为他置办家产、娶妻生子、带大子孙,统统都是应该的。
但是,等到父母老了,不能干了,他就会觉得父母是负担,是累赘,就要理所应当地把父母赶出家门。
想要扭转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每个人从一开始做父母,就要给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孩子不仅要有爱,更要让孩子懂礼仪、讲规矩、知对错,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懂得换位思考,拥有感恩之心。
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舍得让孩子吃苦。
一个人真正懂得体贴他人,常常都是从自己开始吃苦受累开始的。
我们自己,也要从年轻时,就为自己的老年打下足够的经济基础,要永远为自己留一间生存的小屋,要好顾好自己的健康,要有自己的爱好,平时要能够自得其乐,对孩子能少麻烦的就尽量少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