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醒来,高松港在下雨,后来慢慢停了,天气有点阴。没有纠结,经历了前两天的暴晒,甚至还有些暗喜,于是带上雨伞和雨衣,拎着一袋早餐就出发了。从高松港出发到直岛,平均每隔半小时有一班船,高速船和低速船交替发出。高速船需要半小时,低速船是一小时。
刚上船,雨势突然变大,等靠近宫浦港时,几乎已经变成了大暴雨。雨天的海岛,风非常大,气温也很低,穿着短裙站在码头的我,着实感受到了到了日本妹子在冬天穿裙子的酸爽感。因为下雨,直岛的名片——港口草间弥生的红南瓜装置,都没有奔跑过去拍照的人。在码头购票处附近的玻璃隔断前躲雨,可以看到玻璃反射的自己,清水混凝土结构的自行车库,以及远处的红南瓜,懒先生说,自拍一张,照片就叫“安藤忠雄,草间弥生,还有|我。”
安藤忠雄是他喜欢的建筑师。家里装修的时候,懒先生曾一度想把地坪砌成清水混凝土,在他看来,这些极简又看似“冰冷”的东西,恰好是回归本源的体现。所以,他对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和风之教堂,总是有着格外迷恋的情结。关于清水混凝土,其本质就是混凝土,但安藤忠雄对“清水”的定义,是说表面不能有任何瑕疵,尽量平整,连混进一根头发都不行。
日本人鸡糟又偏执的工匠精神,可见一斑。
今天来说说鼎鼎大名的地中美术馆吧。
之所以叫地中,是因为美术馆本体像积木一样被嵌到了地面以下,从地面上看过去,就像小时候玩的镂空积木一样,呈现各种三角形和方形的模样。这是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在2004年完成的作品,馆设的初心,是为了收藏莫奈晚年的五幅《睡莲》作品。不过确切的说,欣赏莫奈的睡莲,从美术馆外面的池塘就开始了——在通往美术馆的小径一侧,策展人按照原画中睡莲的模样,几乎复原了水塘。
当时莫奈的白内障已经相当严重,所以从这几幅画作在光线明暗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出哪些是时间在画家身上的印痕。
安藤忠雄用一条条狭长又通向地下的走廊,起初灰墙四壁,慢慢有了用线条拉出的一道缝隙,从那里透出自然的光亮——这道光亮引领着人群来到莫奈的展室,也暗示着画家在眼疾困扰下持续作画的艰辛。同样的,这道自然的光亮,映射出自然的四季变化,美术馆内部也就有了春夏秋冬不同的表情。
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在地下,整座美术馆几乎全部沿用了自然光,特别是莫奈的展室,明亮不刺眼的自然光从天花板四周温柔地泻下,一点儿都感觉不到在地下的压抑。
这座用几何线条切割和堆砌出来的建筑,明暗交错,包括在建馆之初就准备永久展出的其他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完全与地中美术馆的主体建筑融为一体。所以,说不清到底这些展品是艺术,抑或整个美术馆就是展品。
那些不喜欢极简或者现代艺术的人们,也许对地中美术馆的建筑群和展品,都会感到略微的失望,就好像什么都没看过。然而,如果你把自己也当成一个存在体,尝试与这个空间对话,并和它融为一体,就能感受到所谓的艺术,就是将一切都回归本源。
比如,这些最简单的几何体——点线面的组合,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常玩的积木原型。如同James那个最简单的Afrum, pale blue装置,投出一束简单的白光,投在入口处两堵墙的交界线上,恰好形成了明暗交替的发光立方体——当视觉产生了错觉,明暗和线条的交错,就成了空间的另一种延伸,使二维、三维变得更加立体和多样可能性。
James的另外一个展品,也与美术馆的主体建筑无缝对接,那便是Open Sky。这是一个梯形的开放空间,沿墙是一圈石凳,空间顶端有一个方形的孔,外面就是天空。我们进入这个展品的时候,恰好雨停初霁,地面是湿的,但有阳光洒进来——于是我们知道,这里完全就是自然,连复刻都谈不上。下雨就是下雨了,落雪就是落雪了,阳光和风,都是本来的样子,所以坐在石凳上,你就是和自然在一起,去感受时间在每个刻度上的意义。
还有就是Mariad的time, timeless和notime装置,那个发光的球体,因为在展厅开了天窗,所以天窗反光到球体上,可以看到云朵在快速流动,光线随时间转动,在不同角度而展现出不同的表情,你看到的每一刻都是当下。
尽管每个艺术家都是利用光影和线条的高手,但我还是要说,地中美术馆带给我的震撼,是这些简单至极的现代艺术作品装置——这些我们小时候常玩的把戏,三棱镜、万花筒、光的折射,视觉的错觉等等,和前面提到的点线面组合,就是艺术家们解构现代艺术的本源。然而,随着我们长大,被越来越多元的社会“侵蚀”,看到太多的诱惑,却看不清内心的自己,也就逐渐接受不了这灰白冰冷的清水混凝土墙面,接受不了空无一物的空间带来的“反压迫感”。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长线条的自然光带之间,我们意外发现了一只绿色的蚂蚱,正在努力停留。懒先生说,你看,冰冷的混凝土建筑,也是具有生命的,这本来就是一个艺术品。
我又笑了,在濑户内海的群岛上,随便整个东西,都是艺术品,这已经不是夸张的说法。事实上,作为原先倾倒工业垃圾地的直岛,为了拯救脆弱的生态,才有了艺术家们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去践行的这些现代艺术作品——除了它们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对自然的渴求,也从另一个方面在达成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解。
而这些,在直岛其它的艺术作品——家计划系列里,也都有呈现。这是艺术家用他们的方式在缓解人与自然的失衡,也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让人们通过自己的双眼和身体,来体会更真实更深刻的当下。
所以,我没有美术馆和艺术品的照片,也来不及用铅笔和速写本留下瞬间——在濑户内海跳岛的感悟是,那些真正触动心灵的东西,光用眼睛看还是不够,身体的体验会有更多维的震撼力。
这种感觉,跟极简的建筑本体,随着时间,成长出智慧与哲思,越来越有魅力,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