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九斤二两的大胖闺女呱呱落地。因为工作原因,三个半月大的女儿被送到了乡下爷爷奶奶家。女儿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在爷爷奶奶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
尽管我和先生每半个月骑着摩托车回家看望女儿,但我们深知错过了女儿成长的很多精彩瞬间。
2008年的五一女儿回文城上幼儿园。突然有一天,女儿懵懵懂懂地发现自己从一个无拘无束、活蹦乱跳的小鸟变成了被老师严格管束的笼中小鸟时,她是那么的万般无奈和不适应,感冒发烧成了家常便饭。
上幼儿园不到一个月,因为我的疏忽,女儿受寒,感冒咳嗽引起支气管炎,医生要求住院。对于不会伺候孩子的我们,把婆妈从乡下拉了上来,帮我们照看生病的女儿。
女儿在奶奶的陪伴下,一个礼拜出院了。但女儿太依恋奶奶了,不让奶奶回乡下。就这样,婆妈又帮我们接送孩子一个月,每天开导着她的小孙女,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耍、学习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啊……
研究表明,3-6岁是孩子个性修正的黄金期,在此期间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么如何做到高效陪伴呢?
晚上吃完晚饭,我和先生轮流给女儿讲故事。我们给她买来了带彩图的《安徒生童话》,每晚睡前给她读。我们趴在床前,她用胖乎乎的小手指着彩图,乐滋滋地听着,享受着童话里美好的故事。
在孩子的世界里,爱就是她的全部:谁在她需要时及时出现、谁给她讲故事她就知道谁在爱着她。正如儿歌中所唱: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陪陪我。
时光飞逝,如今女儿上初二了。其实你会发现不仅3-6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依然需要家长的陪伴。
现在每天我们一家三口围坐桌旁吃晚饭的时候,女儿会跟我们说学校里发生的奇闻异事,哪一天因为数学没回答上来问题,被罚站半节课等等类似的事件,一说就是半个小时。我和先生在此期间不玩手机,好好听她说,随她欢喜随她忧。
今年9月底开家长会,班级宋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她疏于陪伴儿子,一段心酸的经历。 2009年,她的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她那时是高中老师,每天早起晚归。
早上5:30坐班车上班,孩子还没醒;晚上下自习,一般就是10点了,孩子已入睡。所以周一到周五很少跟孩子打照面,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帮忙带。
宋老师是位认真负责的年级组组长,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儿子开学没多久,她被孩子的老师叫到学校——原因是儿子学习习惯不好,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爱和前后桌同学窃窃私语,不认真完成作业,总是丢三落四等等。
面对孩子的种种不好的习惯,她深感自责。更为槽糕的是,周末的一天,她发现孩子写字时握笔的姿势根本不对。
作为年年被评为优秀的她,在高中任教整整12年,面对自己孩子如此不堪,经过慎重考虑,她申请调到离儿子小学很近的中学任教。
就这样,她每天和孩子一块上学、放学,重新教孩子握笔姿势,耐心地给孩子纠正不好的习惯,半年的功夫,儿子进步很大,从班级倒数一跃成为班级前十名的优生。
如今宋老师的儿子一直很优秀,他还每年参加全国举行的小科技小发明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同时,宋老师又给我们讲述了2016年她带的班,班里有个男同学小w因为成绩在班级倒数,三番两次的请家长到学校来沟通,但小w的爸爸妈妈电话说,他们从外地来,为了供孩子读书,必须拼命赚钱。
原来小w的爸爸在工地上班,妈妈在工厂也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所以小w一直处于无父母陪伴的状态。碍于情面,小w的父母只是应付公差地在QQ上和老师聊了几句,说他们会多留心孩子的学习。
过了半年,小w的成绩没有任何提升。那天,孩子的母亲来到学校,给孩子办理转学,要回老家。原来小w的父亲长年在工地干活,风餐露宿,不幸得了绝症,要回老家治病。最终,小浩的爸爸没能走下手术台。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要想成为优秀的父母,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孩子走过人生的沟沟坎坎,毕竟孩子在我们身边不过短短的数十载。
亲子教育是一次携手旅行,孩子的健康成长之旅需要父母的长情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