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生活的每一天

苏格拉底曾说:“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深以为然,不过,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早已习以为常,不再用“审视”的眼光对待。

不过,《送你一颗子弹》的作者刘瑜就积极响应苏格拉底的号召,实践审视的人生态度。

刘瑜是一名学者、作家。她在这本书里,“审视”了很多人和事,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她建议读者看这本书时,可以把它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

01向死而生,活在当下

经历过2012年的人,估计都对“世界末日”的说法记忆犹新。

当年,面对被传得沸沸扬扬的“世界末日”一说,有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人觉得若是真的也好,所有的压力和苦难都将付之一炬。

有位网友在微博中写道:“一想到12月21日并不是真的世界末日,我就感到一种沉重的绝望。”这话既令人发笑,但也令人深思。

人类似乎每天都在忙不迭地应对各种经济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以求物种繁衍和文明延续。而具体到每个人,每个人都在为学业、工作、房子、车子、孩子的成长、家人的健康、朋友的应酬而奔波忙碌。

与此同时,每人内心深处也许都有一点点期盼,期盼各种漩涡中的挣扎可以戛然而止。因此,想着世界末日来了也不错,终于解脱了。

作者坦言在2012年的时候,她想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临,那天的自己应该干些什么?令她不可思议的是自己的第一个念头是买张飞机票,到重庆去吃一顿正宗的重庆火锅。

当然,很快她就否决了这个想法,继而分别想到了如下更优雅的可能性:比如,跟心爱的人去美国听一场最爱歌手的演唱会;带一本数学习题去海边做题;去流浪猫狗中心做义工;回家和爸妈一起包饺子等。

与她截然不同的是朋友的一个答案,朋友说他将一如既往去公司上班,做那个还没做完的项目,晚上一如既往地陪老婆吃饭,和往常不会有任何变化。

这个回答真叫人羡慕和嫉妒,一个人得多热爱自己既有的生活,才会舍得让人生的最后一天也就按部就班地度过。这与大部分人追求的诗和远方不同,他的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此时此地。

作者认为2012年“末日”说法的意义在于给我们一个机会,去审视自己是否活在此时此地。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向死而生。”

有时候,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紧迫。一旦死亡的阴影稍稍放下它的爪子,我们立刻恢复自己的本性。

娇纵、懒惰、懦弱,缩在自我的临时棚户里得过且过,偶尔遐想窗外远处的地平线上,有一个自我在勇敢奔跑。

02了解爱情的本质,学会爱自己至关重要

爱情,自古以来是红尘男女绕不开的话题。然而,男女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换句话说,男女有着不同的恋爱观。

男人总是能用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恋爱;而女人,大多在用一种视死如归、赴汤蹈火、同归于尽等一切都让你联想到“血雨腥风”的态度恋爱。

作者以身边女性为例,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个个都像是职业恋爱家,每天翻来覆去地分析恋爱中的一切蛛丝马迹,本人说不厌,闺蜜也听不厌。

她们沉溺于爱情这档子事,得不到爱情时就天天叹息,失去了更要叹息,就是得到了,似乎也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

作者有时想如果把这些女孩得不到的痛苦、失去的痛苦、不得其所的痛苦统统转化为创造性活动中的生产力,这该是一场翻天覆地的解放。这个世界,必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女爱因斯坦、女托尔斯泰、女比尔·盖茨等。

可惜的是大部分女性不想要生产力,她们还是愿意蹲在感情坑里不出来,为自己在感情里受的伤战斗得血雨腥风。

而男性则大不相同,在年轻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有一阵子沉溺于初恋或心动的感情,可能也干过一些傻事,比如,买一束鲜花痴痴站在女生楼下,等一晚上最后等来的却是女生和另一个男人,为了守护自己的感情大打出手。

但是,对于男人来说,爱情这个东西有点像出麻疹,出个一两次基本就有免疫力了,以后不大会得,就是再得也是一点小伤风小感冒,不耽误他们朝着更好的道路狂奔而去。

因此,作者深深感到女人跟男人根本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女人背着感情的包袱跟男人进行职场竞争,好比一个人戴着脚镣跟另一人比赛跑步,根本没法比。

有了这样的领悟后,作者不管是在劝自己还是劝别人时,都会说:“年纪不小了,该干吗干吗去,别一头扎进那美丽的忧伤,一边拼命往里钻,一边喊救命。”

03婚姻,不是阻碍女性成长的理由

古时候,大家都奉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然而,在现代社会,婚姻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单身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单身人口规模已达到2.4亿,这个数字超过了俄罗斯与英国的总人口之和。而且,有报道称美国单身成年女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已婚女人。

与此同时,离婚率也是有增无减,当今中国的离婚案正以每年增加200万宗的数字上升。

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对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日趋庞大的单身群体,作者不禁开始思考婚姻制度的走向问题。

她分析了维持婚姻的动力,除了需要“爱情”,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的抚养。

第二,“亲情”,大多由婚前的爱情转化而来。

第三,经济上的相互扶持。

第四,生活上的互助。

可见,即使两人之间没有了“爱情”,人们也会因为以上四个因素而维持婚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这四个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首先,就孩子的抚养来说,随着法律在抚养费、监护权方面的发展健全、儿童保育工作的社会化,孩子的抚养越来越不依赖一个稳定的一夫一妻家庭结构。

虽然,我们普遍认为父母双方都在的家庭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成天吵架的夫妻,还不如各自轻松快乐的单身父母。

其次,就“亲情”来说,亲情固然美好,但并不是排他性的,孩子不会因为喜欢父亲就排斥母亲。同理,如果一夫一妻婚姻充满了亲情,那多夫多妻也可以。

再者,就经济相互扶持这个因素,婚姻的必要性也在衰落。尤其是现代女性大多能养活自己,不需要依赖丈夫的经济支持,因此,对女性来说,婚姻不再是唯一的归宿。

最后,就是生活上的互助,如今,也已经不再是妻子需要丈夫抬煤球,丈夫需要妻子打毛衣的时代了。越来越多的家务被社会化,男人可以去餐馆吃饭,不结婚也不会饿死;女人可以找搬家公司搬家,不结婚也不至于累死。

综上所述,作者推论婚姻的期限会变得越来越短暂,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会基于“得不偿失”和“结婚太麻烦”等因素,而选择不结婚。

04结 语

但在这字里行间,仿佛有一颗子弹,击穿了生活的种种表象,在这声巨响中珍贵的思想就此产生,带领读者一起去审视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人和事,继而去审视我们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