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的释义是怕被捉住而迅速离开或躲避、避开,“自由”的最基本含义则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
在《陆犯焉识》一书中,自由一词多次出现。这本小说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追寻自由”这样一条主线,在陆焉识的几次逃离中,也隐含着他本人对自由的追求。在文章的开篇之处也多次强调了自由,“据说那片大草地上的马群曾经是自由的。黄羊也是自由的。狼们妄想了千年,都没有剥夺他们的自由”。对陆焉识而言,自由有着重大的意义。“他的眼睛一次次地潮湿,不是哭他的绝望,而是哭他的自由。他和谁都没有说过,他多么爱自由。”
正因如此,陆焉识的每一次逃离都是有着对自由的向往。第一次逃离,是为了国外留学的自由,逃离包办婚姻的束缚;第二次逃离,是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逃离继母等人的束缚;第三次逃离,是为了能够自由地尽情地表达陆焉识他对发妻的爱,逃离监狱那狭小天地的束缚;第四次逃离,是为了获得最终的自由。在面对在城市里生活的束缚、面对女儿女婿争吵等生活压力的束缚,他带着发妻婉喻的骨灰回到农场,因为意识到“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所以在余生里选择了真正自由的生活,回归到了一望无际的农场。
自由,于陆焉识而言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于当时的社会而言,也有着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陆焉识总是有意或者无意中与任何政党、组织或立场保持距离。当大卫邀请他加入他所在的哪一个政党组织时,他婉拒了,并在给大卫·韦信中写道:“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时候,他不该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识分子还应该享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至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由”不仅仅是文中的主人公陆焉识所追求的,更是处于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若不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一个大背景的情况下,陆焉识为了坚持自由,与政治、时代百般周旋,最后为了追求自由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论自由的现实意义,准确而言应该是像陆焉识那样的知识分子渴望在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真正的拥有自由,成为“自由”人,不用被言论是否合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束缚,更不会被各党派之间的勾结斗争所束缚,只想保持文人所拥有的清高,对自己独立人格的坚守,不被轻易地撼动,独立地过完自己的一生。可也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大环境背景下的不自由,与陆焉识所坚持的自由形成对比,也可以因此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对自由的坚持与追求,想要坚持做为独立知识分子的精神,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与人生际遇。
在探寻逃离和追求自由过程中,除了能够展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外,在其中还探寻出作者严歌苓想要对我们传递的一个信号就是在面对生活的禁锢与不自由时,我们不能就此沉沦、随波逐流,应挣扎、反抗,通过自救的方式去寻找自由,寻找快乐,寻找光明与未来,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