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月十二日,中国的植树节。这个节日,很多时候,在很多地方,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日子,真正开展应节植树活动的,比较罕见。
掰起手指头算一算,我来南岭这块朴实的土地工作、生活已经十四年了,这期间,我记得只有两次植树的经历。具体情节早已经模糊不清,但欣喜的心情是一定不会忘记的。
最难忘的那一次,大概是八九年前了,那时我刚从小学来到初中没多久,带了初中的第一届学生。之所以记得这些,是因为那天我们去植树的事情被一名女同学记录了。之所以我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她记录的方式很特别,她是用一首打油诗来记录的。我回来以后看到她的诗,愉悦的心情翻了一番。我记得我曾经把这名同学写这首诗的事情写下来了,今天翻查空间,竟然没有找到,自然也不能把那首记录老师们去植树而同学们却在教室上课的诗抄录在此。对此,我心里感觉很可惜。
现在,让我搜索枯肠,把当时植树的情景回顾一遍吧。那次植树活动应该是乡政府组织的,地点在离学校四五里远的后河、李沟和段峪村那一片的山坡、山谷里。当时,大部分老师都参加了植树活动,因此,场面是很壮观的,人头攒动,再加上手里的铁掀和镐头等工具,颇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集体劳动场面。老师们个个笑逐颜开,热情高涨,在领队的带领下,浩浩荡荡有说有笑地奔赴目的地。
说是植树,其实只是刨坑。好像规定是每人要刨两至三个有一定规格的树坑,直径多少,深度多少,必须达标,否则树栽不好。如果是在松软的土地上挖坑的话,那是比较容易的;但现在是山地,土壤不纯,各种材质和大小不一的石块混在土中,给挖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一开始,大家两个一组,三个一伙互相合作劳动,倒也兴致盎然。我拿着铁掀挖,挖不动的时候,你就举起尖尖的镐头嘭嘭嘭地一通力凿。挖一会儿,聊一会儿,累了就向四下里望一望山色风光。彼时正值阳春,山上山谷到处是明丽的山花山树,再配上头顶的蓝天和草间虫鸣鸟叫,真正是一种享受!有时候,隔着一段距离的几个人还会远远的对话,开开玩笑,鼓鼓劲头,一派和谐美好的气氛。
时近中午,我们已有了很可观的劳动成果,远远望去,山上到处是圆溜溜的树坑,像一些敞开怀抱的母亲一样,它们眼巴巴、兴冲冲地在等待着自己的孩子。大家早已经是筋疲力尽了,一个个都累得灰头土脸,但精神还是很抖擞。最后,大家分批乘坐面包车风驰电掣返回学校。
这次活动,虽没见着树,却真是回归了大自然,回归了人的本能,出了力,流了汗,也算是应了春天这个蓬勃的季节。否则,坐在教室里的同学们也不会身在曹营心在汉,渴望羡慕之情化而为诗了。也是的,孩子们其实也需要这样大规模的劳动,只可惜机会难得。
另一次植树活动就在校园里,就是那片如今已十分茂密的柏树林。早先的时候,那里是一片空地,于是,当时的校长就有了把空地充实起来的想法。某年的春天,就开始植树了。这次植树,才算真正的植树。还是按人头分配任务,每人挖一个坑,种一株树。树是柏树和柳树。我记得我好像种的是一株柳树,就是从大树上锯下来的一些粗壮的柳枝,它们最是好活,随便插下去埋起来就好了。
每到春天,看到逐渐萌发起来的花草树木,总是会想起从前的植树活动。这些活动是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以前听过一句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植树和育人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从植树中可以发现育人的道理。所以,在植树节里经常种一种树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