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修行者往往有很多误解。一旦某人被认为是修行者,就好似在他身上贴了一个标签,就要以圣贤的道德标准来看待他。如果他的言行不符合圣贤的道德标准,就斥责其是假修行。这种认识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比如人们看到修行者和别人吵仗,就说你都修行了还会和别人吵仗?看见修行者为生活而愁眉不展,就说你都修行了,还有这么多我执这么多烦恼?看到修行者为事业奔波为作品宣传,就说你都修行了,还有这么多的名利追求?
人们看到有和尚出席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开抖音,开直播,更加的大惑不解,其实这些都是误解和偏见。首先,修行者不等于证悟者,更不是佛菩萨,离佛菩萨的境界还远着呢,大部分都是学了些理论能够猜想、思维、推理、感知到一点点,升起了信念,开始理性的实践。但这些都是理论知识,尚未知见圆熟,亦未契入法性真流。生活中一些人以不起心动念来要求修行者,这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罗汉还有分别心,修行者尚是凡夫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的境界呢?
那修行者与未修行的凡夫又有什么区别呢?大部分的修行者特别是在家修行者和未修行的凡夫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有了信仰,亦有皈依受戒者,二是生起信心和愿心,相信并愿意通过修行而证悟,三是理解了一些佛教知识,四是遵循一些修行的仪式。除此之外与凡夫没有区别 。刚修行而未皈依的人除了有一点信仰外和凡夫无异。遇到生活中的困难同样起烦恼起争执,我执较重。贪嗔痴慢疑一样也不少,修行一段时间的人也只是烦恼升起的时候很快觉知而已,只有修行很深的人才能将贪嗔痴淡化一些,这还远远不是断去了贪嗔痴,连薄贪嗔痴都未做到,因为薄贪嗔痴已经是二果的境界了。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修行者已经有一定的成就,他有时候表现出凡夫的种种,这是为了止恶扬善,有时候对一些不善的言行也会表现出愤怒,甚至使出霹雳手段,这时候并不是修行者弃起了贪嗔痴,而是为了不让不善的言行继续造业,而被迫如此,目的仍是止恶扬善,手段虽是凡夫的霹雳,内心却是十分的平和,没有个人的利益得失之心。
很多修行较深的人同样在工作,在生活,同样在为事业奔波,外在形式虽然同凡夫一样,内在的发心却大大不同了。凡夫奔波为了满足自己,修行者奔波为了造福别人。有的和尚开抖音,开直播,广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开线上课程,看似求名,实际上是为了有更大的声量唤醒世人。有的在家修行者积极做事业,看似求利,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广利众生。这样的名利有何不可?况且一些在家修行者,为了能够养家糊口,为了能够自食其力,必然的要做一些事业来为家庭尽一份责任,也为经济独立尽一份责任,这本来也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另外,有些证成的圣者,也会示现凡夫相,看似和凡夫无二无别,目的是随缘而化。
青松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