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是《论语》名篇之一,自然也是有各式各样的,众说纷云的解读。而且看其讲述的内容,又是前后不靠,犹如天马行空,飞来横篇。
让我们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这篇《论语》名篇,看看是否真的是前后不靠?
不管怎样解读,孔老夫子‘在这里讲的是他老人家自已的心路历程。套用现代用语,是一篇讲述发展心理学的名篇。而说到心理学,在古代能称得上大师的非佛祖莫属。260字的佛经总纲就称为《心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于学,学什么?学文,学礼。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金刚经》)。善男信女有志于学佛。
三十而立。孔老夫子曾曰过,不学礼,无以立。三十而知礼守礼,依礼而立。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后,终于皈依佛门,守清规戒律,持戒而修。
四十不惑。不惑,不迷惑。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金刚经》)。不再为感官的刺激所迷惑,不执着于感官的快乐。
五十而知天命。
有比丘(僧人)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阿含经》)。再进一步,贪、恚、痴薄也基本了断,就到了斯陀含这一阶段。
六十而耳顺。
有比丘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阿含经》)。到了五下分结尽,较之前面的基本了断,就应该是彻底脱离、了断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乃至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阿含经》)。漏尽,欲望不再成为欲望;解脱,我心不再执着于相,心得降伏;成就阿罗汉道。
终于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的境界。可以安然体会"色声香味触法"带来的快乐,而不生执念不被迷惑;平静看待世事,不再"贪、恚、痴薄"。
再套用一句现代心理学用语:自我实现!(马斯洛)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金刚经》中佛祖老师讲述的佛教修行的四个境界。
什么是德:十五而志于学是德之始,三十而立是德,四十不惑是德,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德。德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学习、修行、实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