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本书名叫做《终身成长》的译文书,这个书名立即吸引了我,立马上下订,第三天就收到书了,这速度杆杆滴。在我国有句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相当于“活到老,做到老。”仅一字之差,即可看出两种不同的心态。“学”是在汲取营养,在未知领域邀游。“做”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类似的事情。在舒适圈里活动,一年就可看出未来几十年的生活模式。
为什么人们会存在不同?即为什么有一些人更聪明或者品行更佳,是否有某种东西让这些人永远和别人不同。关于这个问题,以前就有专家学者支持不同的说法,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各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支持。例如:先天上的依据“基因”。后天因素的人们的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等等。如今大部人都同意了这么一个观点: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先天和后天相对立的问题,而是他们通常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先天遗传的才能。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人类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和才能,但显而易见的是,个人经历、能力培训、以及个人努力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近年来新闻上看到有些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跳楼,恋爱失败了,跳楼,为什么他们会如此轻贱自己的生命呢?是不是在教育过程中缺失了什么,让他们如此的经受不住挫折呢。《终身成长》的作者德韦克博士他们对处于青春期早期的几百名学生做了一个测试:他们给这些学生十道非常难的非语言型的智商测试题。大家完成得很不错,当学生们完成后,研究人员对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表示赞扬,对另一部分学生付出的努力时行赞扬。这两组学生的起点是完全一样的,但在经过研究人员的夸奖之后,学生们的走向开始不同。对能力进行夸奖的学生表现出了所有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拥有的特征:对有挑战性、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他们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他们的才能提出质疑。相反,因为自己努力而被夸奖的学生中有90%的人希望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如果能多些挫折教育,那些学生就不会如此轻贱自己的生命了。
还有别对孩子贴标签,别让孩子形成否定型刻板印象。你对孩子说他是艺术家,他是科学家,如果你只是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赞扬他们的能力,而不是对他们付出的努力进行赞扬,那么,你是在阻止他前进,你把他们推到了成功的反向道路上。你要创造条件去教你身边的大人和孩子掌握成长型思维模式,特别是那些被归入否定型刻板印象中的人。让他们即使被贴上否定的标签,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学习。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在书中提醒了思维暗示对你人生的强大影响: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即固定思维模式——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通俗的说,就是外评价机制,需要外界不断的给予自己肯定。还有一种相反的思维模式——即成长型思维模式——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通俗的说,就是内评价机制,你的能力高低是由你自己来成就的。虽然先天存在差异,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不断地挑战自己,而不是停留在舒适区,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