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静?
平静的定义是镇定与平和。毫无疑问,它看起来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必需素质。平静是一种值得努力去追求的美德。我们怎样致力于平静?怎样将这种品质融入我们对人生的体验之中?怎样做到保持平静?
拥有这种美德的人们的标志是,他们坦然面对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的起起落落。对这些人来说,各种各样的事情似乎不会让他们感到烦恼。为什么这样?因为平静来自客观。客观,平息了我们脑海中的内心独白。
主观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我们对人生中的每件事情都有着自己的主观判断,而且,大多数的这种判断都是下意识做出的。主观判断需要一个评估的过程和一个对比的过程。这要求有一个相对的点,即理想状况。主观判断几乎总是基于我们感知到的某种完美的观念。在我们的想象中,总是有一个想象的物品、一种想象的经验,或是一个想象的局面,使我们能够做出主观判断,甚至迫使我们做出判断。当你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出主观判断时,判断会变得自我延续,而且那种“理想”总是在不断演变。判断,对我们生活的运转是必要的,但也有一个不利的方面:它们并不会以一种超然的特性来执行。通常其中包含着某种情绪,而情绪的数量与我们对判断的重要性的感知程度是成比例的。不过,你体验到的情绪,与对决定的执行没有关系。相反,这些情绪妨碍了你清晰地思考,并且让你在致力于决定最佳的选择时左右为难,挣扎不已。与主观判断紧密相连的情绪,源于一种感觉:“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以及“这是好的,那是坏的”。对的和好的,使我们高兴,而错的和坏的,让我们烦恼或者悲伤。我们全都想高兴,希望过着理想的生活,但是,对的和错的之间的差别既不是普遍的,也并非持久不变。
我们对理想和完美的概念总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自己认为的好的或坏的东西,不会一成不变。当然,涉及对与错时,我们并不是谈论永恒的真理,比如,夺取别人的性命是错误的和不好的。我们谈论的是,在人生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会下意识地做出评估与判断,它们使我们的情绪油然而生,并且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焦虑与压力。
客观意味着什么?
我们必须更加客观地了解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将日常的思考过程分隔开来,便不可能优化那些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部分。起初,这看起来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但只要对我们的认识做出最细微的调整,这个概念就会变得清晰起来。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任何事情,那意味着这其中涉及两个存在:一个是正在做某件事情的那个你,另一个是正在了解或者观察你做那件事情的那个你。例如:如果你在对自己说话,你可能认为你就是在讲讲话。那看起来似乎足够合理,但是,谁在听你对自己讲的话呢?谁意识到了你正在观察这个内心独白的过程呢?谁又是知道你正在进行观察的这个第二方呢?答案是你真正的自我。正在说话的那个存在,是你的自我或者个性。在静静地了解的那个存在,则是真正的你:观察者。你越是与静静的观察者更加密切地保持一致,你的主观判断便会越少,内心的独白便开始关闭,也对每天都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外在刺激越来越超然度外。你开始真正地用一种不偏不倚的(有时候甚至是开心的)视角来观察你的内心独白。有些时候,我的自我正痴迷于别人对我说过的一些事情,“它”认为那些事情是“令人恼火的”,尽管如此,我依然十分超脱,不受影响。我觉得我好像隐身在一个房间中,观看着某个人在抱怨说,某件事情对我完全不重要。这种感觉还会延伸到对个人压力的体验之中,比如工作的最后期限或者财务的压力。当我不能及时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时,我好像目睹我的自我在四处游荡。当我与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观察者)高度一致时,我发现自己知道了自我正在体验的那种压力,但却完全不受它的影响。我在想,“我的自我只是在担心,如果我完成任务的时间比最初预期的要长,从而让客户失望的话,它便会体验到不满。”当你与真正的自我高度一致时,不会受到其他人行为的影响。当你觉得有人正在以不恰当的方式对待你,那种感觉就是来自对自我的主观判断。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你发现自己只是在观察那个正在大声叫嚷的自我,同时,你在安静地、不受影响地倾听。当你决定将自己的练习的心态投入到任何一项活动中时,便在唤起这种与观察者的一致感。自我是主观的。它判断自身的所有事情,而且它对自己处在何处、拥有些什么或者已经实现了些什么等,从来不会感到满足。观察者则是客观的,在当前的这一刻,它就在这里。它不会把任何事情判断为好或坏。它只是把各种局面或者行为看成“存在”。换句话讲,那个局面“就是那样”。因此,观察者总是体验到宁静与平静。无论你是将接受一次求职面试、努力培养更大的耐心来对待某个难以相处的人或者某种棘手的局面,还是学习某种艺术形式,与观察者保持一致等同于成功和摆脱压力。这种一致,保证了客观的、不带期望的观点。它与以自我驱动的心态(这种心态认为某个人必须“做到最好”)和想法(这种想法认为“没有人关心下一秒谁会出现”以及“我想要全部”)相冲突。是不是有什么人在孜孜不倦地设法尽可能迅速地抓住神秘的成功机会?但我们所有人在内心都知道,这样的机会并不存在。当一位朋友或者家人达不到他们认为的重要目标时,我们会安慰他们看开一点儿,但那种超然的智慧,我们自己却做不到。
如何做到?
与观察者达成一致,将这种超然的智慧带给我们自己,让我们变得客观公平,因而内心平和。我们怎样与观察者达成一致?我们怎样让自己从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尽管做到这些的方法无疑有很多,但是,自发并且轻松地创造这种一致,冥想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冥想,意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出现。在练习冥想时,你越来越清醒地知道自己内心中那个安静的观察者。通过努力,你意识到,冥想是一个使心灵安静下来的过程,它通过深入到你内心,使你不再依恋外部世界。冥想不是一种宗教。不过,事实上,它是各种主要宗教的一部分。此外,关于冥想,没什么可害怕的。事实上,如果选择追求冥想,你会发现,它将成为你日常生活中最期待的一部分,因为它给你的人生带来了平和的感觉和清晰的认识。
*****************************************************************************************************************************
故事
我有一个私人飞行执照。当你还是一名学员,去考这个执照的时候,教练往往教你根据一些既定的程序来操纵飞机,而且不允许让情绪进入你的决定之中。在训练过程中,飞行教练将把油门关死(通常情况下,你没有料到是因为他将油门关死了)并且说:“动力没有了。你打算做什么?”你打算做的事情,就是教练教你的程序,也是你曾经反复练习、旨在使之成为你自然而然的习惯的那些程序。一位飞行教练曾告诉我,她希望我每次登上飞机,首先思考一下在“失去动力”的紧急情况下的应对程序。她还教我,每次下飞机之前,也要最后再思考一遍。她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些,万一在现实生活中果真出现了那种情况,就不会在心头产生任何的情绪、恐惧以及无关的内心对话。只要做出自己的决定,并且执行它们就行了。我曾听过一段录音,是一位飞行员与空中交通管制员之间进行的令人惊讶的对话。飞行员在飞行途中遇到了一团浓雾,急需的仪器却失效了。当时是夜间,他正在一些山峰之间飞行,空中交通管制员告诉他什么时候转向、保持多高的飞行高度,以及向什么方向飞行。飞行员向机窗外望去,什么也看不到,此时,一个错误的动作,就可能导致机毁人亡。尽管此刻飞行员的情绪可能在脑海中不断盘旋,好比发出尖叫声,渴望引起他的意识的关注,但对他来说,什么都不存在。他和他的副驾驶只管执行练习过的程序,完全平静地操纵着飞机。他们根本没对自己所处的危险局面做出主观判断,只是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协助下对这种局面做出反应。在那个紧急关头,主观地判断所处的局面,可能使他们产生一些心烦意乱的情绪,那也许意味着他们在此局面下丢掉性命。空中交通管制员也和飞行员及副驾驶员一样,完全专注于过程。他知道,飞行员以及乘客的性命全都掌握在他的手上,需要他完全不带任何情绪地指挥和引导飞行员。这是一段不可思议的对话,它向我们证明,当你抛开情绪和潜意识判断的影响操纵飞机时,便能做到最好。
如果我们去追踪观察一个3岁小孩的生活,定期地让他说出他对“理想”的定义,你会发现,在不同的年龄段,他的回答也不同。3岁时,他可能只想要一件特定的玩具;到了10岁,他可能想要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而且不想上学;到了19岁,他想要大学的奖学金,还想和某个人约会。快到30岁时,他的理想可能是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一个美满的家庭和一位漂亮的妻子。即将50岁时,他可能想换一位妻子,并且希望提早退休。到了70岁的年纪,他可能想再活15年,或者重新回到自己10岁时,再回学校读书,以便纠正一生中所有的错误,然后重新过一回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