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其一生,你在为谁工作?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好好读书,取得好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去大公司工作。即使你是公司高管,哪怕你做生意赚钱不少,在父母和亲戚眼里,这些都不如“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父母眼里,一份稳定和体面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比如做银行客户经理和学校老师。

父母为子女定制的成长公式大概如此:

好好读书=考上重点大学=好工作=一份稳定的工作。

等我们这些“好孩子”毕业了,工作了,稳定了,父母就开始催婚了。

接着,结婚,生小孩,养育小孩,为父母养老。

继而,钱如花花流水。


1

为了巨大的开支,我们寻求升职,渴求跳槽。

钱是多了,然而,花销也多了,比如压得人踹不过气的房贷、父母生病住院的巨额医疗费、第二个小孩的养育费。

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赚钱-花钱-缺钱-再赚钱”的死循环。

不管赚多少钱,都剩不下一分钱。

美国作家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里描述过这种现象,他称之为“老鼠赛跑”:“如果你看看那些受过教育、努力工作的人的生活,就会看到一条十分相似的道路。孩子出生了,然后去上学。自豪的父母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的孩子很优秀,成绩很好,还上了大学。之后孩子从大学毕业了,也许还会继续念研究生,然后像编好的程序一样做下面的事:找个安稳的工作。孩子们找了工作,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律师,或者参军或是进政府部门。”

“在现代社会里夫妻双方都工作,两份收入真是太幸福了。他们觉得成功了,前途光明,于是决定买房、买车、买电视机、度假并且生孩子。”

“他们需要大量的钱。那对幸福的夫妇认定他们的事业是最重要的,并且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升职和加薪。他们加薪了,但另一个孩子也出生了。于是他们就需要一幢更大的房子。”

“孩子们都已经五六岁了,又要为他们上大学和自己的退休金存钱了。”

这就是“老鼠赛跑”,因为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为钱工作。我们终生辛苦地卖命地工作,我们的下一代又将重复相同的过程。

至少在我生活的小城市里,大部分普通人的想法都如此。用现在特别火的词形容,就是“佛系”。

没啥大志,即反动又怕死。

为了钱,我忍,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忍。

恐惧,怕炒鱿鱼。

欲望,想升职加薪。

所以,在恐惧和欲望的双重夹击下,哪怕为了面包,我们都不会轻易辞职。


2

辞职会解决什么问题吗?

什么也解决不了。

正如旅行也只是一味阿司匹林,它可以缓解我们的痛,却不能治愈我们的病。

所以,为什么我们总是期盼着早早退休,也是同样的道理。

唯一的可能,是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退休了,你就不想做了。

这不是一份“终身”职业,只是“面包”,也只能是“面包”而已。

为了活着,为了生存,无可厚非。

为什么没有一份工作,你想退休后还在继续做?一直做到生命的尽头。

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美梦,比如成为一名XXX。

我害怕,我怕没钱,我怕流浪街头,我怕我的孩子没钱读书,我怕我父母没钱治病。

我们不会轻易说出口,那些藏在心底的想法,比如XXX。

成为一名职业XXX,比如职业漫画家,有多难。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上篇文章:成为职业漫画家,是怎样一种体验?

愿你暗暗努力吧,成为不动声色的大人。

愿你足够努力吧,成为梦寐以求的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酒醉自吟谁家姓,半生无醒 2 酒就不喝了,怕再喝多没完没了的喊你名字,明天送孩子上学...
    狗头人家阅读 923评论 0 0
  • “在这个野蛮的屠宰场里,还是残存着一些,曾被称为“人性”的微光。”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导演韦斯·安德森于2014...
    简洛也是AnnaWang阅读 6,426评论 0 9
  • 定位,虽然从产品开始,但是可以是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个人,等等,特劳特提出的定位,就是简单一句话去夺...
    綦有理阅读 2,46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