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关系中我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对人要求太高。要求高就会在一些小事情上出现矛盾,我可能以为自己要求高,所以认为我这样要求是对的,但是事实上别人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无法左右。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要求低且随和的人。但可能事实上我还是对别人有要求,只是没有讲出来。这样,虽然自己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自己心里的不满,但是不满仍然在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以冲动、情绪化等方式体现出来。
真正的办法只有一种:真正做到对别人没有要求,自己内心没有任何情绪的积累,一种高质量的随和和宽容。
其实事实上我们不能对别人有任何的要求,就算别人做错了,没有信守承诺,但我们都不能责怪别人。责怪只是在我们内心强化对别人的要求。要做到这样,或许真的应该放下所有的要求和期望,只是要求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真的不是字面那么容易。
一个可能的思路是建立对于世界的信任,别人有别人的生活方式,地球以自己的方式(并没有我帮忙)就演化出了现在的一切。而别人的事情没有我要求,就算可能看起来没有我要求的那么高,但是是在按照他们正常的速度成长和进行的。如果去希望改变别人,或者对别人有高要求,其实就是不信任伟大的自然规律,自以为是。
关于心学的一点思考
回顾了一下王阳明的那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前面两句话和《当下的力量》基本符合。心之体是我们的意识,在我们保持临在和无念的状态的时候,外界确实没有好没有坏,我们的内心只是一种平和和喜悦。没有善良或者邪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这里的”意“指的是”小我“。”小我“是我们的思维,不断产生好坏的评价,维持自己的存在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告诉你我们现在是快乐或者悲伤。但小我都是二元对立的,有好就有坏,有和别人的联系,就有分开的痛苦。
前面两句是出世的,教我们放下。后两句是入世的,给我们目标。
知善知恶是良知。虽然说善恶都是我们念头或者小我的解释,但是我们也需要分清楚哪些是善的,哪些是恶的。比如要求别人是恶,而在别人愿意的情况下帮助别人是善。这里我的理解是良知是我们都有的,只是不要被小我完全掌控了。我们只要保持在心之体的状态,或者说无念的状态,再去利用思维,其实很容易就可以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样的善恶并非说绝对的好坏,可能只是基于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善恶,有点像是在现实世界中的妥协。
为善去恶是格物。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之前已经判断出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那我们要做的,也就是做善的,去除恶的。因为这符合了我们的意识,符合了我们的良知。
首先放下思维和小我,然后在没有小我的同时拿起思维,之后用思维判断善恶是非,最后通过行动为善去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