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越看越接近自己准备动手的内容。这篇有关“得”字补语,同样基于中介语语料库。
引言:
“得”字补语表达的语法意义:
1 可能 吃得下
2 程度 冷得很 冷得多
3 情状 起得早
补语很重要:
吕文华1995 三点理由:
1 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高
2 反映了汉语语法特点
3 补语难
得字补语很麻烦,各家对其界定分歧多:
李大忠1996 :很混乱 对外国人学汉语不利
分歧:
刘月华1986 表可能 表情态
王还1994 表可能 表程度 表结果
鲁健骥1992 表可能 表状态(与程度补语区分)
瓯齐1983 表可能 结果 状态 比状 方式 时间 数量 判断 程度共八种
本文:
可能 程度 情状
现有研究:
李大忠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状态补语 程度补语 一节中,
在多年搜集的大量病句材料中,按偏误类型分类分析。
本文语料
从100多万字的《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北大制)中,由计算机自动将英、韩母语学生的含助词“得”的句子提取出来,
再人工删除 含有词形”得”,但不是“得”补语的句子。
然后,把真实度差的语料剔除。
总共得到有效语篇194篇,有效用例360例。
本文研究
确定语料的考察框架和点项。
在现有语法理解基础上,按照以下框架梳理:
程度补语-简单式:高得多
程度补语-复杂式:高兴得跳起来
情状补语:工作得很认真
可能补语-肯定式:考得上
考察点项:
A 谓语中心词 高 高兴 工作 考
B补语 多 很 跳起来 很认真 上
C动宾短语带补语 吃饭吃得很认真 课上得好
在此框架、点项基础上,逐条确认、标注语料。
本文研究结果、分析:
程度补语
1 统计表
程度补语简单式/复杂式的句数、百分比
结果可知:学习者更多地选择简单式
对程度补语“得”前的谓语中心词做穷尽统计。结果:
1
(1)总句数87个,谓语中心词41个,词种不少。
(2)3词以上的词只有8个,说明学习者会用的词语面较窄。
2
谓语中心词都是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并以形容词为主。
这说明,
学习者对谓语中心词有明确的类型意识,有能力自己选用词语。
程度补语简单式:
“得”后词语有封闭性,数量有限。多,很,占绝对多数,其次是 不得了。
学生把“程度”义与“多、很、不得了”联系起来,这三种是程度补语最强式。有选择上的倾向。
正误比例:
“多”的误用 比 “很”的误用,少。
分析原因:
含“多”的句子,一般都是比较句或含有比较意义的句子,形式和意义很明确,不易出错。
用“很”出错的句子,主要原因分析:
规则过度泛化。
如:
* 在美国正在下雪,下得很。
* 这天特别得很。
* 李刚吓得很所以他吓昏了。
* 李刚急得很。
*严格的父母反对得很。
学生想要表达程度的意图很明显,问题是,学生把程度义与“……得很”形式直接联系起来,忽视了其他限制条件。
(个人感受:这部分是我将要做的重点)
程度补语复杂式
1 正确率高。
24个用例,4个偏误。
*非常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偏误用例分布在一二级,说明有关规则的掌握(谓语中心词前不能加程度副词 )在这一阶段有难度。
2 复杂式的类型虽然不少,但都比较简单。列举如下:
V+O 唱了一首歌 激动得唱了一首歌
S+P 说不出来的很多 ?????
固定词语 心花怒放 高兴得心花怒放
强调式 连话都不敢说 害怕得连话都不敢说 饭也吃不下 伤心得饭也吃不下
兼语式 让人家觉得很挤 小得让人家觉得很挤 令外国人吃惊 变化得令外国人吃惊
比况式 像沙丁鱼一样 小得像沙丁鱼一样
语法届讨论较多的“疼得小伙子直流汗” --“得”后紧跟名词这一类,语料中未出现。
情状补语
1 数量最多 正确率高。
2 “得”前谓语中心词
李临定 1963 对“得”前词语类型做过描述。
本研究统计语料中全部用例。列出词次在3次以上的“得”前词语及其学时分布
用语料中的统计结果印证、比对李临定的分类描述
3“得”后补语形式
单个形容词 认真 可爱 不错 教得认真 长得可爱 说得不错
状中结构 非常快 说得非常快 很有意思 过得很有意思
比较结构 游得比我快 看得比他们远
并列结构 过得开心愉快
其中,状中结构最多。
动宾短语带“得”字情状补语
语料表现
句数 正误比
1吃饭吃得快
2课上得好
1式句数比2式多,与教学反复强调重动形式有关
从正误比看
1式错误率大于2式 2式无错。
这表明,只要学生能够自己选用2式,一般不易出错。1式错,主要原因应该是规则过度泛化。
如:
*听录音听得不容易。
*工作工得努力。
可能补语肯定式
1 句数 正误比
2 “懂”用得最多,“得“前动词都是单音节动作动词,“得”后都是单音节,多为补语词“了”
说明:
单音节专用或半专用补语形式优先习得,其他形式的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则较晚出现带“得”可能形式。
“得”后双音节词的,没有发现。
看来,对补语可能形式的习得存在顺序问题。
李大忠研究中“了 过”代替“得”的现象
该用“得”,但是用成“了 过”
*病了很厉害。
*瘦了很厉害。
*他总是喜欢把声音放着很大。
用“了”代替的情况比用“着”多
分析原因:
“了”所表示的体意义和“得”字补语句具有的时体特征(一般为完成)相吻合,因而更容易发生干扰。
“着”所表的体意义和“得”字补语句的时体特征相差较大,发生干扰的几率小。
教学启示:
教学中对“了”的干扰给予关注,但对“着”的干扰课忽略,否则容易对学生产生逆向刺激。
“了”对“得”的干扰,主要发生在一二级。随后,问题不再出现。
据此可以认为,到中高阶段,学生把“得”字补语句的时体特征同其表达的情状意义统一起来了,而不像基础阶段那样偏重于该类句子的时体特征。
“了““着”对“得”的干扰问题,主要发生在表情状的得字补语句、
原因:
这类补语句前词语为动作行为动词,与体意义直接相关。与程度补语不同。
结论:
1 语法届认为难,但语料中偏误少。
说明,这类句子的习得难度不高,同形式标记明显这一特点有关。
2 习得有规律。
最常用、最生活化的词语先用在“得”字补语句上
形式特征明显的优先习得
典型形式优先于非典型形式
程度补语、情状补语习得时有过度泛化,有的结构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策略来减少问题的发生
本文利用语料库做断面封闭考察,在语料本身提供的有关属性基础上做较全面的考察。可以做习得过程的考察。但也有局限性,比如语料中未出现的句型,无法考察。
个人感受:
大致明白我的任务:
筛选可用语料,描述、分类、解释。再根据已有现代汉语语法结论做对比。
确定语言点:程度补语“得很”
确定点项:
“得很”前的谓语中心词
同一个谓语中心词成立、不成立;频率高、频率低的理由
最常用谓语中心词的排序
“得很”前结构描述、分类、正误率
总结习得顺序
典型偏误
分析原因
理论解释
教学启示
再看一篇,就动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