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看完了类似《啥是佩奇》这样的催泪小视频,转发了朋友圈,配上一段暖心小文字,心里暗暗发誓要对爸妈好一点,多一点耐心。那天晚上,爸爸打电话来,问我怎么换手机铃声。
我还沉浸在那个视频里,所以耐心地一步一步教。但我很快发现这不是什么容易的差事。他全程战战兢兢,一开始是不敢点,等鼓起勇气点完之后,说“没反应”。再接下来我就跟不上他了,不知他点到了哪里。
然后越说越糊涂,纠缠了半天,谁也听不懂谁说话。我觉得都要心肌梗塞了,眼前直发黑。忍不住吼起来了。我怎么也想不通,这么简单的东西到底为啥学不会。
一听我态度不好,爸爸也生气了,“问你点东西,瞧你那副德性!”言语中透着愤怒和无奈,他最后叹了口气,随即挂了电话。
愧疚感油然而生。
对不起啊,我也是第一次给别人当女儿。一句道歉哽在心口,却久久没能说出口。我暗下决心,明天一定要很耐心地教会他为止。
但是第二天做好准备再教他,他只说了一句:“不用了,就这样吧。”我再想教,他却不想听了。
多少人和我一样,整天在朋友圈里孝敬爸妈。我们理所应当觉得父母向来能披荆斩棘,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却忘记了,他们也有会老的那一天。科技发展这么快,连我们都得时刻学习,免得被落下,何况是他们呢?
第一次拿到触屏手机,他们会下意识很用力地按,因为键盘机和电话用习惯了;
第一次知道手机能照相,他们会纠结怎么能在不用的时候把镜头扣上,以免弄脏;
第一次听说银行卡、身份证绑手机,他们如临大敌,三令五申让家人“千万别碰”,因为关于这个的负面新闻听得太多了。
他们无法理解现在的科技和生活方式,所以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不碰,因为他们的年纪,接受起来实在是太难。
当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wifi”,从完全懵逼,到认知基本概念,到自己百度,以及丝毫不影响尊严的“随口一问”了解重难点,再到最后玩得贼溜,只用了30分钟。
可同样的过程向父母普及和推广,我用了整整半年。中途妈妈还因为一头雾水和我大吵一架。因为她就是想不明白,没有电话线连着,到底怎么上网。
那是作为父母“全知全能”的权威第一次遭到挑战,但那时候,他们还能理直气壮地用“你肯定是听岔了”这样的借口来压制我。
可手机,就是可以点哪看哪,而网络,就是可以没有电话线直接用。
在很短的时间里,他们的“权威”一次一次遭到几乎颠覆三观的挑战,他们都有点不认识这个世界了,可在“为人父母”的光环下,他们必须全能,哪怕只是倚老卖老地装出“全能”。
作为长辈,自当为儿女解决问题,抵挡一切,可孩子长大了,他们的羽翼护不住了。帮不上忙已经有够难受,哪还能在小辈面前说自己“不会”呢?
以前条件不好,孩子还小,他们只好闷声不响地扛下去;而现在逐渐老去,他们害怕成为累赘,生怕给孩子添麻烦,于是很“懂事地”扛下去。
可是在任何爱好都要借助现代科技,在没有智能机几乎寸步难行的年代里,连生活自理都是问题了。
前段时间,一位 67 岁的大爷在超市买了 8.8 元的葡萄,排队交款时,被收银员告知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大爷一怒之下拿起葡萄就走,被保安拦住发生冲突。大爷愤怒地说,“我拿的又不是假币,羞辱我老头不会用微信吗!”
7岁找人寻求帮助,和27岁找人寻求帮助,以及67岁找人寻求帮助,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所以当父母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是因为真的扛不下去了。
有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粗心,而是他们掩饰的太好。问起家里的情况,当爹当妈的没有说不好的,都说自己吃得好睡得好,玩得也开心,让儿女不要操心,照顾好自己。
于是我们习惯性地觉得,他们过得挺好,不知道在开口寻求帮助之前,他遇到了怎样的事情。他们没有别人可以问,只有孩子。因此,对他们耐心,于你而言可能是举手之劳,可于他们而言,则是和现代社会接轨的唯一途径。
他们习惯被人依靠,我们也习惯向他们索取,当身份突然互换,谁都有点水土不服。
我们就是一点儿都想不通他们为啥不会用手机和电脑,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也一点儿都想不通我们为啥不会算乘法。
朋友小陆最近因为一点小事,结束了跟父亲长达两年的冷战。事情其实很简单,前两天,母亲打电话说,家里的电脑桌面黑屏,还总显示“没激活”。小陆一听,索性用万能的某宝买了一个激活码,让父亲输进去。
母亲把电话递给了父亲,让他俩直接说。小陆当时心里一紧。因为父亲当年不同意他进现在这家公司当程序员,说是“不稳定”,两个人因此大吵一架,彻底闹掰,已经两年没说话了,见面跟陌生人似的。
小陆哪敢怠慢,立刻拿出专业精神,把父亲当成个难缠的甲方,正襟危坐,如临大敌地一步步耐心讲解。搞定之后,父亲在电话里沉默良久,开口说一句:“天冷了,多穿点,回来给你做肉吃。”
他说他当时感动地都要哭了,还以为老爹这辈子都不理他了呢。
只要拿出应付老板、同事、甲方一半的耐心,就能让父母欣喜不已,什么磕磕绊绊,都能一笔勾销。而相比小陆,面对父母的寻求帮助,我们的解决办法通常是靠不耐烦的吼,和脱口而出的嫌弃。
可你知道吗?
当理解力、接受力、判断力随着年龄增长一点点衰退的时候,唯独那份敏感的自尊心,却没有因为身体的衰老和行动的缓慢,而有一丝一毫的迟钝。
他们会敏锐地察觉到你的嫌弃和不耐烦,可却无能为力,谁让他自己“没用”,谁让他给孩子添麻烦,谁让他是需要被帮助的一方。
他们硬着头皮摆弄起完全不擅长的现代科技,只是希望能像以前那样自己解决问题,不用麻烦任何人。
而更重要的是,以前开一会儿电视、做顿好吃的、买点小东西就能讨你欢心,现在却不行了。他想懂你啊,不然怎么爱你?
如果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如果连孩子都不能好好去爱,为人父母的意义又在哪里?看着自己日渐衰老的面容和身体,日渐消退的记忆力,是真的会觉得自己没用的。
可这些敏感的小心思,我们都还没老过,谁能体会呢?
纪伯伦的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人类之所以要代代传承,就是想要看看明天。
正因为有了你,父母不需要只在梦中去看。而你要做的,不过是拉住他们的手,带他们一起来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