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礼法所缚,还是人神相隔?

《汉广》,《诗经·国风·周南》里排在第九篇的诗歌。在历来注家的解读中,对该诗的诗歌主题争议较大,大致形成“神女遗佩说”、“文王德化说”、“樵夫歌唱说”三种主流观点。

非主流观点更是若干,如关乎“成妇之礼”、“留马、返马之礼”的婚俗说;关于楚人先祖季连、穴熊“逆水求女”的抢夺婚俗说;立足“游”字贬义的告诫周族子弟说等。

虽然各家说法差异较大,各执一词,但不难看出他们的共通点,即都认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诗歌核心。只不过对于为什么“不可求”的解释不一样罢了。对此,他们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游女”的身份及所处的文化背景之上。


一、 主流观点评述

(一)、神女遗佩说

首先看“神女遗佩说”。它的典型代表是《鲁》、《齐》、《韩》三家诗。这三家解说《诗经》的学派,同属今文经学。他们对《汉广》的注解属于一种富于意趣的附丽,他们将诗篇本意和汉水女神结合起来的做法,比较传奇。

根据清代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所言,三家诗所叙述的“神女遗佩”故事大同小异,基本剧情如下:汉水女神为二女。一日出游于汉江之湄,路遇郑交甫。交甫心悦之,借橘柚之事求其佩,受而怀之。去十步,佩遗。顾二女,不见。

这故事是不是听起来很熟?仿佛在哪儿听到过。没错,这种浓郁的熟悉感来源于文学作品中“神女原型”的广泛运用。这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明确的篇章,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还有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所绘的巫山神女之事;以及曹植《洛神赋》中的洛水之神宓妃等。

三家诗以汉江女神故事注解《汉广》,可能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借女神之不可求得来证“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说服力强。毕竟,若将游女定为汉水之神,那么凭借着神灵的虚幻莫测之能,不可求思的说法便极其可靠。这也和诗篇的大部分内容侧重说“不可为”相契合。

第二,借女神之不可求得来比喻心上人之不可求思。换句话说,这是一首男子单恋诗,诗中的游女是现实中人,因种种原因所限不可求思,如汉水女神一般,遥不可及。

第三,汉江流域为楚地,楚地信巫奉鬼、重视神明,将游女注解为汉水女神,更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这应该是直接受《楚辞》等文学作品中“神女原型”的影响。

当然,“神女遗佩”这种注解过于虚无缥缈,主打现实主义风格的《诗经》不应当有此浪漫主义的乱入。所以,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多少后学者的拥戴,信奉者寥寥。但这至少说明汉儒解读《诗经》的路子颇广,具备很好的发散思维。

按孔子所说,《诗》本来就是“可以兴”的东西,汉朝的董仲舒也说“诗无达诂”,可以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那么,发散式解《诗》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文化德化说

接下来看“文王德化说”。实际上,这是古文经学一脉对《汉广》诗的主流解读,发源于《毛诗序》,以后诸家多有拓展,如《郑笺》、《诗集传》等。

其中,《毛诗序》认为:《汉广》诗是文王之道对南国施加有利影响的表现。其解诗的逻辑是:正因为有周文王广及天下的德化教育,才有汉江流域男女知礼节、守礼义之举,才有男子对心仪游女的“无思犯礼,求而不得”。

《郑笺》的说法是:在商纣王时期,淫逸之风遍及天下,维江汉流域最早接受文王之化。朱熹《诗集传》则结合前两家,指出:文王之化先行于江汉之间,移风易俗,故游女端庄静一,不复前日之可求,《汉广》对此再三咏叹之。

由此看来,“文王德化说”的核心要素是“礼”,具体囊括了周王朝时期所施行的一系列礼仪制度和礼乐精神。正是受这些周礼的影响,汉江流域的游女们一改之前自由奔放的民风,修得端庄淑静,从而使该地的男子在面对心爱的游女时,因不能冒犯礼教,故求女不得。实际上,这是《汉广》诗的道德主题。

联系《毛诗序》对《诗经》其他篇目的解读,可以看出:国风的《周南》、《召南》自成一个教化体系。如《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说《葛覃》:“后妃之本”;说《卷耳》:“后妃之志”;说《樛木》:“后妃逮下”;说《螽斯》:“后妃子孙众多”;说《桃夭》:“后妃之所致”;说《兔罝》:“后妃之化”;说《芣苢》:“后妃之美”;至《汉广》,则由后妃之德转为“文王之道”……

如此这般,煞有介事,简直像是道德家精心编撰的教化讲义体系,且后来者多宗之。所以,古文经学家解读《诗经》,免不了要穿凿附会。只有这样,才能使预先设定好的教化框架不乱,最终成为面向广泛大众的教化普及工具。

实际上,就汉朝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以“人伦教化”为中心的体系,是应着东汉时期“名教”兴起的产物。


(三)、樵夫歌唱说

时光流转,到了清代,不同的解《诗》思路生根发芽。最为人瞩目的是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它从整体上一反旧规陈矩,沿着文学角度注解《诗经》,可说是离“经”叛“道”。但是,这恰恰就是今世之人赞赏最多之处。

方玉润认为,《汉广》是一首“樵唱”诗,诗中的“刈楚”、“刈蒌”、“错薪”即是证据。而且,南方多高山,樵夫进山打柴,多有唱山歌的风俗。此外,《汉广》诗的具体词句,俨然也是采樵活动的摹写。所以,这首诗大抵是樵夫歌唱对游女的爱慕,以及求而不得。

这种说法,突破了传统经学“谲谏主题”和“道德主题”的束缚,不再强调诗歌的“美政刺政”、“教化民众”之功,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较大。但不得不说,方氏沿袭诗歌文本解读《诗经》的方法,基本抛弃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忽略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有些片面了。

那为何这种解读反而更受欢迎呢?这就涉及到文学理论层面的知识了。常言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本身就是读者对该作品的再创造过程。由于不同读者所具备的价值观、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不同,对同一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自然不同。上升到群体层面,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价值观、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也是不一样的,那他们理解《诗经》的角度自然也不一样。

换句话说,解读《诗经》角度的差异在于解读者本身思想的差异。这种差异,跨越时空存在。但在同一历史时期,总有一类思想占据主流地位,因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一定时期内大方向上基本一致。但从纵向看,即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差异便异常显著了。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更受欢迎。因为,这是更接近于我们的时代,思想的差距远没有自汉朝到今天那么大。所以,我们不容易接受汉儒以来的经学解读,甚至屡屡尝试推翻它。但方氏基于文学视角的解读,我们则偏爱一些,哪怕它有着明显的缺陷。


二、 非主流观点评述

近些年,研究《汉广》诗的论文文献不少,尤其是对诗歌主题的研讨。其中,大多数都是对前述三种主流观点的延伸,落脚点主要还是游女的身份及“不可求思”的原因。

总结说来,比较常见的游女身份有:出游的女子、贞洁的女子、汉水女神。具体到出游的女子,还有婚否的讨论、家庭背景的讨论等。各种猜测论证的目的,都是找出此游女“不可求”的原因。比如:游女已婚、身份悬殊、游女贞洁、神人相隔之类。说到底,还是跳不出“礼制”的范畴。

此外,倒是也有一些别出心裁的解释。比如,有些学者认为此游女的行为不合礼制,成诗《汉广》实为劝诫周家子弟莫要“求思”;还有学者认为此游女是正在行三月“成妇之礼”的女子,因婚礼未成,故“不可求思”;还有学者认为这是反映上古时代楚人特殊的族外抢婚习俗。

首先说游女不合礼制的解读,其主要依据是对“游”字的含义剖析。有学者指出,“游”字包含“淫逸”这个贬义义项。而且楚地自上而下信巫奉鬼,重淫祀,至唐代仍然如此。在婚恋上,即便到了汉朝时期,一些楚地民族依旧没有婚嫁礼法,男女交往仍带着远古朴素的色彩。

所以,对于重视礼教的周王朝子民来说,江汉流域的游女虽好,却仍然“不可求思”。这也正好体现了《毛诗序》中所说的“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换句话说,这种解释的立论根基是“无思犯礼”,属于预先设定好的礼制框架,这与前述古文经学家的解释思路基本一致。

其次说说周朝时期的“成妇之礼”、“留马、返马之礼”等婚俗与此诗的关系。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上古时代的贵族阶层结婚,有一种特殊的礼仪制度——成妇之礼。即贵族之女出嫁时,男方亲迎女方至男家后,不是立即举行婚礼同居,而是要教导三个月。教成之后,还要在祖庙举行祭告仪式,即“庙见之礼”,才算正式建立夫妻关系。

至于“留马、返马之礼”,则主要指男子迎娶女子时女方所乘车马的“留返”问题。彼时,女子出嫁,使用女家车马。到夫家后,女方将车马暂留男家。如婚姻礼成之后,夫家遣使将所留之马送返女家,仅留其车。

那这些婚俗跟《汉广》诗有什么关系呢?有学者认为,诗歌中的“游女”,就是指出嫁女,核心依据是诗句“之子于归”。这在《桃夭》篇中讲过,是女子出嫁的意思。女子所嫁的对象,就是《汉广》诗篇中的主人公。但他受限于三月“成妇之礼”,故而对游女“不可求思”。紧随其后的“言秣其马”、“言秣其驹”就是“留马、返马之礼”的写照。

从这个角度看,《汉广》诗所要表达的内容就不再是自然的男女情爱,更在于男主人公严守礼法、无逾礼制的精神。也就是说,并非“游女不可得”,而是要遵循礼制而为。这就与《关雎》诗的自然求偶转礼乐婚姻一脉相承了。不过说到底,这还是基于“礼制”框架下的拓展解读。

最后,结合楚地婚俗说一说其他观点。根据清华简《楚居》记录的楚人先祖传说,楚地民族早期盛行过抢夺婚俗。比如楚人祖先季连与盘庚之女妣隹之间、穴熊和妣列之间成婚的故事。

因为《汉广》所述,与《楚居》中两位楚人先祖“循水求女”,最终与其成婚的情节相似,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广》为此类“抢婚习俗”的遗风。不仅如此,《诗经》中的《蒹葭》篇,基本的“求女”情节也是如此。还有源自楚地的《楚辞》当中,也有多个“求女原型”,如《离骚》中的三次“求女”;《湘君》、《湘夫人》中的“求神”等等。如此这般,若说它们之间毫无联系,显然不可能。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汉广》诗产生于江汉流域,难免受到楚地族群记忆的影响,这种“求女原型”的反复出现,是楚地族群早期历史记忆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创造性地“再现”。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汉广》诗歌的主题理解,关键在于确认“游女”的身份,并结合《汉广》诗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信息。但由于时间久远,文献资料匮乏,很难对这些问题做出定论。不过,历来钻研《诗经》者无数,各有各的讲法才是常态,不应该拘泥于所谓定论。

我们学习《诗经》,研讨《诗经》,主动梳理各家说法,其根本目的也不是要得出个什么真理或标准来,而是要在这些浩繁的言论中,理解《诗经》的时代价值。

要知道,即便是同一部经典,在不同的时代,也有它不同的使命和价值。因此,我们完全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只要顺应时代浪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好。

——全文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16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301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089评论 0 35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93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110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79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05评论 3 41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840评论 0 27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78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97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667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94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80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96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649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54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