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上午的最后一节是我的课,前半节处理了几道练习题,后半节写了几道作业题,由于孩子的差异(写作业快慢),我边改作业,边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由于我的疏忽(题量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有点少),一部分没轮到的孩子无事可做,教室里出现了一锅粥,于是我赶紧让孩子根据本节课的练习自己出几道类似的题再做一下。可是对于自己出题自己完成的任务,部分学生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锅”还一直滚着。于是我拿出了杀手锏——说话被点到名字的学生晚一会儿再走。这一声令下,确实管用,教室里随即安静了下来。又重复了刚才的任务,课堂终于理想化了。
为了能起到震慑作用,面批作业改在了讲台上。这下可以说一览无余了吧。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是较慢的学生也完成了作业本上的作业,净等着我叫名字上台来批改了。于是新的一波骚乱又开始了。“××泽一会儿留下来!”“××玉一会儿留下来!”终于又一次被我“控制”了局面。
下课的铃声响起,随着作业的收交,孩子们离开了教室。站好了队,送走了一波娃,去骑车回家,刚走到校门口,忽然想起了还被我留下来的那俩孩子。赶紧调头回去,一个孩子站在走廊里等着我,另一个孩子已经走了。“实在是对不起,差点把你忘了。”他笑嘻嘻地对我说:“××玉走了,他说老师让停会就走,停了一会儿他就走了。我说等老师来了再走,就留下来了。”在说这话的时候孩子没有一丝委屈,把我的过错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语气里还有一份“我能按老师要求做”的自豪。我庆幸我想起来了,否则我该怎样面对孩子对我的信任呢?这个孩子在将来一定会是一个遵守纪律,严于律己的人,上课时说话也是因为想让老师改作业而无意违反了老师的要求。我没有因为上课说话而批评他反而还表扬了他,并告诉他“像这种情况,要去找老师,如果老师不在的话,你就可以自己回家。”我骑车把他带到了校门口,他的爸爸在等着,他也很开心地上了爸爸的车。
而另一个孩子在我让他留下的那一刻,已经解释了“我想问问××翰我做的题对不对,想让他检查检查。”我只回了他一个眼神,并没有解除对他的小惩罚。而后他自行离开,我也没追究,幸亏还没追究,没有先入为主下定论,因为下午就听同事说“××玉找你,你不在”。老师都不在了,那孩子的判断是不错的——“我也可以回家了”。这个孩子在将来办事一定灵活。
两个孩子,两种办事风格,不能说哪种更好,只能说教育时要全面、有针对性,同时能让孩子接受另外一种。在教育中,没有哪个孩子是故意破坏规矩的,当真的是故意破坏规矩时,一定是有原因的,在这时候我们就要深挖缘由,找出“病因”,排除“隐患”,让学生的成长路更顺畅一点。
yl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