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体罚否
下午和一些教师聊聊,谈起体罚的问题。一位教师说:“现在都说不能体罚学生,我看没有体罚不行!”
另一位老师赶快说:“我班××同学一上课就坐不住,地上爬,我打他两下,几次下来他就变乖了,现在坐得好好的,即使他不听课。”
体罚的确是一种容易见成效的教育方法。
但也是最容易对人造成伤害的教育方法。粗暴、野蛮、暴力、虐待、打击、报复……都可能由此衍生出来。
黄克剑先生提出“范本教育”,我们“一举一动都在做学生的范本,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模仿或评判着你。可能这种模仿和评判是无意的,但无意的模仿或评判往往更具有生命化的特征。”
孩子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大多是从大人身上效仿来的。我想体罚也一样。我们教师从以前教他的老师身上学到的。体罚,好像是自然的、约定俗成的。其实只要我们静心想一想:谁喜欢被体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即使一些学生确实令你“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恨不得打他一巴掌。
但打不得!打是最无能的表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办法总比困难多嘛!我们教育学生总会找到更好的教育方法的。
我这样说,有位教师就问:“难道你就都没有体罚过学生么?”
有,当然有。但自从1999年、2000年连续接受“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培训之后,我的精神受到了洗礼,我成了忠实的“教徒”,我恪守“教规”,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再也没有体罚学生了,不再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了,我总想出更多的方法来与学生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学生,让学生领受到老师是个可以信任、可以信赖,值得与之交往的人。
当然,对于棘手的教育问题,有的一时也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但我会想办法去补救的,即使于事无补。但我想只要你想真心来帮助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会接受你的教育的。
当然,学生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并不等于愿意都听你的,接受你的“塑造”。黄克剑先生指出:“我们当教师的人所做的事主要不是按自己的意图或设想——哪怕是极有创意的意图或设想——去塑造学生,而是诱导学生从好的范本中获得启示,从而主动地自己塑造自己。”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过:“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着扇门。”我们教师绝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纪伯伦)。我们只能用现代社会所崇尚的自由的思想,平等的观念、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格来感召孩子,引领孩子,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有更高远的追求。
教育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外在的强制往往只会让人感到惧怕、逃离,产生厌烦和冷漠,往往会适得其反。惟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才能直抵学生的心灵深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成功不像是打仗那样胜利那么明显,稍微不慎,就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失败常在不经意间。
文质先生提出了我们“必须经常自我询问的六个重要问题”:“我们是否滥用了授予我们的权利,时常逾越了正义与道德的底线?我们是否出于对权力的恐惧或难以抵挡的功利的诱惑,扭曲自己的行为,伤害儿童的心灵,并辜负了孩子们的质朴、珍贵的信任?我们是否因为同情的匮乏,情感的冷漠,时常有意无意忽视了那些最需要我们注视、关爱与呵护的心灵?我们是否因为生活的重荷,而变得日渐势利、鄙俗、缺乏生活热情、毫无梦想、毫无真善美的信念?我们是否因为失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而使得课堂变得极其平庸、乏味、毫无激情、毫无创造力?我们是否已经不再适合担当教师这一角色,甚至这样的自我询问也被遗忘,或者我们几乎就没有这样的自我许多询问的勇气?”
我想我们要是能这样每日三省吾身,我们就不会做伤害学生的事,或者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学生的伤害,包括身体和心灵上的伤害。
总之,我们的教育宗旨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总会出现许多棘手的新问题,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困难,但只要我们用心于教育,教育上许多问题总能解决,许多困难总能克服,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