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指明了方向。各级基层党组织要创新党史学习形式、内容、方法,需要不断将其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学习方式多元化、有新意,有“滋”才能有“味”,以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深化学习教育在基层党组织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想要有新意有效果,需要既按照要求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又结合实际使“自选动作”有特色,从而不断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提振发展信心,破解发展难题,以学习教育新成果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老党员讲党课是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讲道理是首要之义和内在要求,但如果只讲道理,又容易导致党课内容枯燥,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使党课效果打折扣。老党员作为年轻干部的指路灯,不仅是讲好农家“微党课”,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更是依托现有阵地,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以群众知晓的真实案例诠释大道理,从而让群众更加团结地凝聚在党的周围。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教育培养和管理出来的。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就要引导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攻坚克难、推动发展,要狠抓制度执行,将《条例》与相关重要党内法规贯通起来,统筹推进、一体落实,让党员干部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和共鸣。各级党组织坚持把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工程,在培养方式上下功夫,加大村级后备力量培训力度。集中培养提升素质,充分发挥党校阵地作用,开办后备力量集中培训班,制定县、乡、村三级培养计划,采取专题辅导、现场教学、观看影片、情景模拟等相结合的方式,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高能力素质提升。坚持双向培训,将后备力量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后备力量,帮带干部定期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鼓励非党后备力量不断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入党,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将后备力量纳入学习培训对象,通过学习,增强后备力量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实施跟班培带制度,安排后备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当前重点工作,在参与村级事务和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
风味有余,滋味有加。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在于成效,最终目的是将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动力和具体成效,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民,若是陷入形式的“怪圈”,便是浮于表面。学史力行,实干为民。党员干部在为群众办实事过程中,要坚决纠治“走秀式”调查研究、“口号式”落实,坚决杜绝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形式主义,自觉放下架子接地气,多到街头巷尾这些调门高、田间地头查看村容村貌,多同群众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多到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分析研判,多与基层干部互换意见、共谋解决之策。传承发扬“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党员干部增强党性、转变作风、为民服务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