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廊桥遗梦》,一部于1995年上映的美国经典爱情片,让我在2024年的今天,又重刷了一遍。
虽然上次刷是十年前,但电影中那句“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依然令43岁的我为之动容。
《廊桥遗梦》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女主弗朗西斯卡是美国某小镇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丈夫打理着家族的农场,有两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偶然一天,女主丈夫要带孩子们离家四天,女主就在这没有随行的四天里结识了前来问路的摄影师罗伯特,由此两人相识,并迅速坠入爱河。
很多世俗的眼光会认为这是一个婚外情的故事,但其实影片及小说表达却有其他隐喻。
女主是意大利人,年轻时抱着对爱情对自由的向往,追随丈夫从意大利人来到美国,然而由于男主家族及世俗的眼光里,女主的很多行为不被允许,比如不能工作,不允许听歌,不允许买新衣服等,加之婚后多年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的琐碎生活,逐渐将女主那颗渴望自由与浪漫的少女之心消磨殆尽,她总是会感到灰心丧气、孤独郁闷。
而男主摄影师,一个曾有过短暂婚姻、经历阅历丰富,象征着自由、洒脱的老男人的出现,满足了女主所有少女的幻想,让她早已死寂而认命的灵魂,突然灵动溢彩。
她会因为他不小心触碰到她的手指而小鹿乱撞…
她会在他的镜头下自由盛放出早就消逝的妙龄气息…
她会在第一顿晚餐他离去后冲动地驾车到罗斯曼桥上给他钉下一张纸条…
他们会一起谈论叶芝的诗,一起听布鲁斯,共饮白兰地酒,在厨房的旧餐桌上交换心事,在切菜台旁翩翩共舞,这些少女般的莺莺情怀和风雅浪漫,都是女主以为在许多年前就已经死去的。
而他,也因为女主身上散发的风情与勇敢,而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他,或许爱上的还有女主身上那份家的烟火气,让常年离群索居的他感受到了稳定与踏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两个互补的人,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缺失的那部分,而他们爱上的,也是自己向往但又无法触达的另一个自己,是自己对自己的惺惺相惜、志同道合,自己对自己的共情之爱。这样的爱,注定是无法厮守在一起,注定只能是一场梦;梦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无法成为现实。他们因为廊桥结缘,这是他们的爱情见证之桥,也是他们的爱情遗梦之桥。
“旧梦是好梦,没有实现,但是我很高兴我有过这些梦。”人生的无奈和缺憾,总是叫人无可奈何,或许,这悲剧的部分,才构成了“经典”,永存心底,永不消逝。
电影完毕,我再次嚎啕大哭。
如果说,十年前的眼泪是为影片中那种燃尽激情的四天挚爱而流,为那份坚定守望的纯粹爱情而流,是为了那种爱而不能最终选择回归家庭的理智与责任而流。
那么今天的哭泣,则是为了影片中展现的那份难以排遣的“孤独感”而流。
男女主燃尽激情的四天挚爱是孤独的…
女主与丈夫几十年的婚姻是孤独的…
男女主最后互不打扰、锥心刺骨的压抑思念也是孤独的…
其实不止影片中的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的内心与现实都是割裂的存在,所以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希望与他人进行链接,尝试消解孤独;事实上,友情不能救赎孤独、亲情不能救赎孤独,爱情亦不能。
试想,如果影片中的男女主如果结局圆满的在一起了,那在今后漫长的相处时光里,男女主会不会还会“孤独”?
我想,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伴随着孤独来到世上,最终又孤独离世,没有人会时刻陪伴着你,大部分的成长之路,是要靠自己走,所以说,孤独是人生常态,人生终究是一场孤独之行。
叔本华也曾说:“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而我们最终要学会的是:如何向内求与孤独相处,如何享受孤独?而非向外求,在外界找寻心灵的慰籍,灵魂的寄托。
最后借用一句祝福语来结尾吧:“愿你拥有大风和烈酒,也能享受孤独和自由。”
晚安。 2024.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