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瑞德
01
23岁,大学毕业,我没有任何存款。
我觉得自己浑身充满着闯劲儿。有一股不可名状的力量,让我时刻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我已经记不得这种力量的缘起。
细想,我觉得应该是初中,源于强烈的叛逆,以及成天想要逃离的心理所致。我跟很多人一样,有一种逃离感。这种逃离,是逃离家乡,逃离落后,逃离贫困。
我为什么选择去北京?
原因只有一个:我所在的城市没有外卖,没有滴滴,没有电影院;它不用支付宝,也无需导航。
02
钱钟书说,婚姻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
这句话,换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说的很对。
每次假期回家,坐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从东到西,从大城市到没落小镇,我都会有一种“穿越”的感受。
如果你点上三根烟,从我所在的县城,从北往南走,我敢说,你三根烟还没抽完,整个县城就逛完了。
县城有一所中学,在父辈的眼里,那是最高的学府。
那年,县城高中,考了一个清华,全校师生都感叹,说那是20年才会发生的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所在的那所中学,自建校起,只出过一个清华生。
03
在农村,在我所在的小城,我从小就被植入了一种观念。
唯有高考,才能改变命运。
以前,我非常反感这句父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考上大学,我才发现,父辈们说的话是对的。通过高考,考上大学,才是离开那所落后小城,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高三过后,我觉得这辈子再也不会有那样的本事了。
为了一道数学题,一个选择题,一个英语单词,我会拼劲全力,牺牲大部分的睡眠,去和出题大神较量。
我分析,记忆,总结,甚至把每一道题看作逃离那个地方的蹬脚板。我清晰的记得,每一次的熬灯夜战,每一次的汗如雨下。
考大学,遵循应试教育才是王道,我一直在贯彻它,回过头才发现,那的确对我来说,可能是唯一途径。
04
高中时,我们班67个人,大多数的同学跟我一样,来自农村。
相对而言,同学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可上了大学和天南地北的同学聊天,才发现,差距从出生的那天就已经注定。
身边同学拿着苹果手机,一部接一部的换;耐克阿迪对他们来说,是很习以为常的事。
有一次聊天,我问一同学,你们学校每年考到清华的有几个,他的回答让我吃惊。
我所在的高中,每20年考进一个清华,而他所在的学校,每年考进清华的就20多个。
去年回家,小城偶遇小学班主任,寒暄之后,我才知道,我之前就读的那所小学,学生人数从一千多降到一百多,一个班也从原先的五十多人,降到现在的三四人。
05
谁都说应试教育不好,它有很多弊病,可在农村,应试教育是唯一改变命运的阶梯。
韩寒在微博上说,教育是改变一个人最佳的途径,趁着阶级没有完全固化,接受良好的教育才是最应该值得做的事。
我所在的小城,人们好像还没有这种观念。
卢小花是我同学,他爸养猪,他哥初二就辍学了。
以前,她的学习成绩比我好,他哥辍学后,我亲眼看见,他爸拿着手腕粗的木棍,敲他哥的腿。
男孩子就得读书,不读书没出息。
卢小花想读书,可初二那年,他爸死活不让她读书了。从市里过来收她家猪的那个大老板,他们家有房有车,他的儿子长着一副雷震子的样儿,可小花她爸相中了。
06
现在,家里有房有车,还有闲钱能在市里买房,那就是阔绰人家。
女娃娃家读太多的书,没多大用,找个好点人家过日子。
这是卢小花他爸的原话。
去年回家,20岁的小花嫁给了“猪老板”的雷震子。
男女平等的嘛?在农村,好像还不是。
养儿防老,养儿防老,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为了生养个儿子,生了6个女孩还生,你不觉得惊讶吗?
二女儿叫招弟,三女儿叫码头,四女儿叫招兄,这样的事儿,在我所在的地方,很多很多。
07
表弟不喜欢学习,跟我一样,叛逆,叛逆着想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他也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考大学,不是唯一的途径。
可对于一个农村的孩子,接受教育,接受应试教育,难道不是改变命运,向上走的唯一ladder吗?
我为什么去北京?的确,从浅显的角度来说,我所在的城市,它没有外卖,没有电影院,没有滴滴。
我就像去闯一闯,即便头破血流,即便身无分文,至少我努力过,我为不甘的自己努力过。
应试教育的确有它的弊端,可如果你去西北的“桃花源”走一走,你会觉得,走的通的路,也许只有应试教育。
所以,趁着阶级未固化,在农村,应试教育才是你的ladder!
我鼓励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