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坏习惯,这给我带来坏情绪,麻烦,还有循环的更多坏习惯。
早上,我自己看着家里的样子,早饭,床铺,地板,阳台,沙发,一个一个要不没着落,要不乱糟糟,就想回去接着睡觉。
坏习惯一,没有建立秩序感的习惯
开始日常生活了,想到哪里就做什么,没有目标感。今天和昨天做的差不多,因为刚掌握的信息不能马上应用,焦虑到挠头,暗暗骂自己笨。
坏习惯二,没有记录和跟进目标行动的习惯
看到自己一堆事要做,这个进行到哪里,那个进行到哪里,什么先做,什么后做,预期效果心里没有预见性,碰到困难没有忍耐力,从疑窦骤生到精疲力竭,稍微经历了一点点不顺心的事,就偃旗息鼓。
坏习惯三,没有整体规划顺序和备选方案制定的习惯
说什么坏习惯,从记录到整改,从不亏欠自己到思路互换,我想保留好的习惯有哪些?
1.极简
简单,简洁,明明白白做事,痛痛快快交付
2.迅速
一张图,一条记录,随时观察,及时总结
3.能忍
不绝对,能通融,好协商,慢慢来
我的坏习惯和好习惯,有时候就像一个钱币的两面。
我觉得因为简洁,所以少一些犹豫迟疑,用最简单的句子提醒自己,回忆发生了什么事情,时间花的少。
也因为简洁,所以我觉得可以就出发了,少了搭配,就能轻装上阵,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感觉轻松便捷没负担。
也因为简洁,所以不重要的事,一笔带过,不用拖泥带水。
更因为简洁,所以随机应变,不求完美,只要完成就好。每次哪怕满意度70%,多做几次,就能多几次体验,不用一步到位,而在做的时候总想找,总去看局部的亮点,让自己不断不断有兴趣做下去。
记录就拿作品为单位记录好了。把单位从番茄工作法延伸到一个月,一年要完成的项目。
记录内容,感觉,工具,方法,步骤,意义,作用,原则,类似的,不同的,动态的记录,不拘一格。
我觉得案例要从自己出发——找知识点。意义和作用是结论出发点。工具和方法是细节要点。场景应用和案例总结是载体。
整体规划和备选方案,基于必要性,搜索和求助。
改变自己没有那么重要,我觉得亮点突出更有意义。改坏习惯,无非就是往前往后稍微延伸一点。1、看见自己要什么?2、发现改进机会和亮点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