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拖了很久的文字稿,因为12月的前半段我有其他更高的优先级需要完成。现在完成上半个月的安排之后,总算可以开始写这个可能有人感兴趣的话题啦~
先交代背景,这篇文章主要从生物和心理学的方面阐述了一些恋爱和关系相处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强化生物本能与直觉,淡化理性。文章所描述和适用的范围是针对群体样本,可能出现个体差异性,所以如果你觉得和你的情况有差异,Trust yourself,You are the one。换句话说,你就是你,是独一无二的烟火,没必要纠结我是不是错了,或者你是不是错了。所有道理和解释最终都只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和了解我们自己的路径。
All Roads Lead to Rome.
下面开始正文。
一、“爱情伴侣”真的很难寻觅吗?为什么我找不到男朋友/女朋友?
答案: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Yes!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自然选择学说奠定了现代基因学的基础。在《物种起源》之后,达尔文于1871年出版了他的另外一部著作——《人类的起源》,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像《物种起源》那么大的轰动,但这本书中的性选择理论,仍然是我们在研究两性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达尔文认为,两性中的某一性别(通常是雄性,雄性个体或雄性生殖细胞相对过剩)的个体为交配而与种群中同性别的其他个体展开竞争,得到交配的个体就能繁殖后代,使有利于竞争的性状逐渐巩固和发展。雄性进行繁殖竞争而雌性进行繁殖选择。
这样来看,你大概就会发现“丈母娘要房子”,其实是性选择理论中“繁殖选择”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男生们忙着买房,也是“繁殖竞争”的一部分。
除了自然选择理论和性选择理论,我们还需要了解的一个概念是红皇后效应。
相信大家都读过《爱丽丝梦游仙境》,在书中,红桃皇后告诉爱丽丝:“如果你要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你必须很快地跑,如果你想要突破现况,就要以两倍于现在的速度去跑。”
这句话听起来很励志很鸡血,但是放在整个人类群体进化史上,就是一个特别可怕的理论。这个理论表明,无论我们经过了多少次的物种选择和进化,适应了怎样残酷的环境,我们的同伴或者说竞争对手,也和我们一样!从上帝视角来看,每天在全世界各地同一时间出生的婴儿,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成为了彼此的敌人。
当你努力考上大学,努力学习各项生存技能,充实自己的时候,总有一部分你的同龄人和你一样努力,甚至比你还努力。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只能让我们在整个群体里属于不被抛弃的那一个。
将性选择理论和红皇后效应结合在一起,放在寻找爱情的这个命题中,你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看起来很难,而实际上也非常难的问题。不管我们是努力提升学历、学习下厨、甚至学习化妆、学习穿高跟鞋、锻炼马甲线,从进化角度来说,都是为了在和同伴们竞争时提高竞争力,不落后于群体。
这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姑娘小伙们在结婚前都会比较在意自己的形象,而婚后会渐渐变得邋遢,成为中年妇女和中年男人的形象。因为基因进化的使命已经在婚后,尤其是生完孩子(基因延续)后完成,他/她已经不需要再竞争了。而新型的社会观念中,对于蓬头垢面的中年妇女和油腻的中年男人的吐槽,也让很多人在完成基因延续的使命之后,为了不掉队,重新构建了非常正能量的“辣妈”和“不油腻的中年男人”形象。从这个角度想想,突然觉得我们的社会非常有趣。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爱情战场这么拥挤和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是:继续努力跑啊!达不到两倍的速度,至少也要和你的竞争者们以同样的速度跑。
对于那些跑得越来越慢,甚至放弃向前跑的的人,看看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你就会明白人类是如何对待落后者的。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别拿第一印象不当回事
好了,当你明白第一点之后,相信你对我第二点将要说的“第一印象”会有一种模糊的认同感,但是同时可能你也会疑问:第一印象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举一个关于首因效应的例子,曾经有这么一个问答,还蛮出名的。
问:“男性更看重女性的身材、脸蛋,还是思想?”
答:“脸蛋和身材决定了我是否想去了解她的思想。思想决定了我是否会一票否决了她的脸蛋和身材。”
从这个问答中,你会发现,最先起作用的,脸蛋和身材,就是最直观的第一印象。虽然这个例子并没有明确地给出第一印象是否会在人类今后交往和相处过程中有着渗透作用,但是回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例子,你就会发现,第一印象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深远得多。
心理学家陆钦斯1957年运用文字描述材料做了一个验证首因效应存在的研究,他用两段文字材料描绘一个叫吉姆的学生。一段将吉姆描绘成一个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的人,说“吉姆去买文具,与两个朋友一起边走边晒太阳。他走进一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招呼,一面与一个熟人谈话……”
另一段文字则将吉姆描述成呆板、害羞和内向的人,说吉姆“放学后,独自一人离校,在阳光明媚的马路上,他走在背阴的一边……”。
陆钦斯的研究发现:只看外向段描述的被试,绝大多数将吉姆看成了友好、外向的人;只看内向段描述的被试,绝大多数将吉姆看成了沉默、内向的人;而当两个段落和在一起呈现时,多数被试对于吉姆的印象只是根据先出现的第一段材料,无论将哪段材料放在前面都是如此,第二段材料所发生的影响很小。比如当人们先看了外向段之后再看内向段,人们会认为内向段中所描述的吉姆的表现,是因为他当天在学校里正好赶上了不顺心的事,而吉姆实质上是外向的人。反之亦然。
有关首因效应的研究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注意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但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注意不要仅仅凭借对别人的第一印象给他(她)定性。每一次交往都能给你有关你的交往对象的新的信息,你应该根据这些信息随时调整你对他(她)的印象和看法.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分别让一位戴金丝眼镜、手持文件夹的青年学者,一位打扮入时的漂亮女郎,一位挎着菜篮子、脸色疲惫的中年妇女,一位留着怪异头发、穿着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边搭车,结果显示,漂亮女郎、青年学者的搭车成功率很高,中年妇女稍微困难一些,那个男青年就很难搭到车。
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仪表代表了不同的人,随之就会有不同的际遇。这不仅仅是以貌取人的问题。
所以聪明的你读到这儿就知道了,在约会恋爱中,或者你准备追一个男孩子或者女孩子,请务必让自己在对方心里留下一个很好的第一印象。
同理,首因效应也可以应用在面试等其他重要人生事件中,甚至是当你第一次见未来丈母娘或者未来婆婆的时候~
三、开始约会吧,你可能会需要一个浪漫而美好的环境。
当两个人跨越了自然选择和性选择,来到了彼此的面前,双方都给对方留下了很棒的第一印象,接下来,他们打算进行一场约会。在此,我打算设定以男生为主动邀约的一方,女生为被动邀约的一方。而这里的“约会”,它的语境更接近于英语中的date,两个人约出来见面,但是还没表白确认男女朋友关系。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可以“操纵人的反应”的试验方法,被称为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是通过使用某种刺激来影响人的反应。比如在一个测试中,通过给予被测对象一杯热咖啡或者是已经凉了的咖啡,让被测对象判断递咖啡的人是热情还是冷漠。获得热咖啡的被测试者,大部分人认为给他们递咖啡的人是一个比较热情的人,而获得凉咖啡的人,则会认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性格冷淡的人。
因为获得咖啡的冷热来推断递咖啡人的性格,其中咖啡的冷热就是试验中的刺激条件,被测试者的受到了这一刺激,从而做出了一个没有客观证据的主观判断。
让我们回到约会的男女双方来,当男生邀请女生到一个环境优雅,氛围又浪漫的餐厅共度晚餐时,你应该能想象得到,在美好环境的刺激下,启动效应会非常容易被激发,浪漫的环境会“激发”双方对于彼此的好感,从而提升了双方在对方眼中的魅力指数,那相对地,在这次约会结束后,男女双方对于下一次约会的期待就会提高。
而假如换一个比较差的环境,你和对方对彼此的印象都停留在一般层面上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因为此时启动效应的刺激因素——比较差的环境——成为了你们约会中的减分项,而你们可能并不会觉察到这是因为环境的因素。
另外,启动环境不仅仅作用在环境上,其实约会双方很多的共同点都可以看成是启动效应的“刺激”,比如共同的爱好,喜欢的音乐或者绘画等等,这些都可以当做是启动效应的开关。
四、为什么男生喜欢约女生看恐怖片?也许他们也不知道这会产生爱情
你可能不知道,适当营造一些恐惧气氛,会更容易激发爱慕之情。
1974年,著名情绪心理学家阿瑟·阿伦在温哥华的卡皮诺拉吊桥上进行了著名的吊桥实验。实验由一位漂亮女助手站在这座与地面相距230 英尺的悬吊桥中央,在动人心魄的摇摆中,与没有女性陪同的青年男性聊天,并让他们为一张照片编个故事。最后,每个参加实验的男性都得到了这位女助手的电话。然后,同样的实验在另一座横跨一条小溪但坚固而低矮的石桥上再次进行。
实验结果显示,走过危险吊桥的男性中大概有一半给女助手打过电话,而通过小桥的16位男性中,只有两位给她打过电话。与这组相比,吊桥上的男性依图片所编的故事中,也更多含有情爱的色彩。
研究者利用心理学家沙赫特的情绪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解释。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到自己发生了哪种情绪都会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我们会感受到自己的生理感受,如体温升高、心跳加速等;接着,我们产生对它的一个认知评价,也就是根据周围的环境,为自己的这个生理感受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比如在公车上,你感受到了体温升高、心跳加速,看看窗外,车子一点儿动的意思也没有,你会觉得“我的情绪是烦躁的!”。如果当时你没有看窗外而是一低头,发现一个小偷正在拉开你的手提包的链子,你会觉得“真可怕,我好恐惧!”如果幸运的你没有碰到上述两种情况,而是一抬头看到了一位大帅哥,你会觉得“上帝,我的白马王子坐着公车来找我了!这就是爱情啊!” 面对同样的生理感受,我们感受到烦燥、恐惧和爱慕三种不同的情绪,原因就在于我们依据周围环境所做出的评价和解释不同。生活中,由于同样的生理表现可能会存在着多种不同但合理的解释,人们会很难确定我们的生理表现是由哪一种因素造成的。
体温升高、心跳加速同样也是吊桥上那些男性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反应的出现到底是由于对吊桥的恐惧还是对漂亮女助手的意乱情迷,估计他们很难分清。对于吊桥上那些回电话的男性中的一部分人来说,是摇摆的吊桥致使他们心跳过速,而他们却有意无意地将其认为这是擦燃了爱情的火花,自己的心开始为一个女人而跳,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带女生看恐怖电影引起的精神紧张心跳加速也可起到类似的效果,所以当准备下次约会时,不管男生女生,都可以巧妙运用这一原理,为你们的约会适当增加一些恐怖气氛吧~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来《生活大爆炸》中Raje的女朋友很喜欢和胆小的他一起看恐怖片,原因是可以使她turn on……)
五、请给每次约会一个“高潮”的结尾
I've learned that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id,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did,
but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how you made them feel.
——Maya Angelou
玛雅·安吉罗的这首诗歌是我觉得最契合我们即将说到的这个主题的:人们并不会记得你说过什么或者做过什么,但他们会记得你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
而这首短诗对应在心理学上,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峰终定律(Peak-End Rule)。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纳曼对人的记忆问题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条定律基于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
比如说做这样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听相同时间的强噪音,然后A组停下来,B组接着再听一段时间的弱噪音。照理说,B组的人比A组的人受了更多的折磨。但是你猜怎么着?B组的痛苦指数要低得多,因为结束时的弱噪音降低了B组的感受程度,这就是“峰终定律”在起作用。
峰终定律被消费行业和服务行业广泛应用,用于提高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但是我们不妨将它应用在我们的恋爱约会中,让每一次约会都至少有一个值得回忆的时刻(峰值),而每次约会结束的时候,尽可能地,以一个“高潮”结尾(终值),这样做,将会使你们的每一次约会记忆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鲜活。
六、不要着急告白,也许最好的爱情就是不加考虑、无需言语
张潇雨老师的播客《得意忘形》第34期(此处应有链接,但是抱歉没有),提到了一个很多人曾经问过或者被问过的问题:“你到底喜不喜欢我啊?”
在播客中,张潇雨老师借由描述语言的陷阱,讲述了当人处在一种比较混沌、不确定、不具象的状态里(被第三方询问是否喜欢某个人),然后自己被强行将这种不具象的关系显像化(脑补自己喜欢对方的情节来佐证和强化“我喜欢她”这一想法),并要求对方将模糊、不确定的答案显像化(要求对方在当时当刻回答是否喜欢自己这个问题),最终,只能得到一个残缺的、丧失了可能性的令人难过或者不满意的答案。
事实上,当人们非要用语言来描述一些难以被描述的东西时(比如爱情),必然要经过一个绞尽脑汁的过程,而当我们被迫进行理性思考这一过程时,我们的大脑会不按照常理来思考问题。
在一项以恋爱中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将大学生们分成两组进行了每周一次为期四周的实验。实验中,其中一组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恋情进行一小时的思考,另一组大学生也需要完成思考,但是思考内容与恋情无关。完成思考后,两组学生都需要回答关于各自恋情的一系列问题。
在第一轮实验之后,思考恋情的一组学生开始改变了看法,有些对自己的恋情变得更加积极,有些对自己的恋情变得更加消极。研究结果发现,思考恋情的学生虽然通过思考有了一些新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与他们在实验开始前记录的对于恋情的感受毫无关联。在实验过程中,当思考恋情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观点之后,他们会质疑自己的新观点吗?不,他们开始质疑他们的感受,并通过改变感受来迎合自己的新观点。
研究发现,没有被要求分析恋情的那组学生,和分析过恋情的学生相比,其态度和感受反而会更加准确地反应他们恋情的未来走向。
在这个试验之后,另一组实验对象也被要求进行对恋爱的思考,思考过后,他们的态度也同样开始发生了变化。对已婚夫妇或是相处很久的恋人进行同样的实验,也会得到类似的结果,这就表明,并非是因为“大学生恋情是一时兴血来潮”的,才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论。
这个实验结果向我们证明:“能用语言说清楚”的东西和我们心里真正感受到的东西并不一致,甚至相距甚远,甚至,语言会误导我们去忽略我们真正感受到的事物。当我们开始认真分析我们为什么喜欢某个人或者某样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强迫自己理性思考去得出喜欢的“理由”,而实际上,这些经由理性思考得出的理由和真正的原因没有任何关系。
将这个结论运用到恋爱上,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要妄图去解读爱情,相信自己的直觉
当你开始分析是否应该和某人在一起的时候,你所设定的指标会让你开始忽略你的感受,得到一个你也许会后悔的结论。
爱情,应该是我喜欢你,只因为你是你。
七、情人眼里出西施是真的吗?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研究人员找来70对伴侣,参与这项研究的伴侣年龄介于18岁至37岁之间,在一起的时间从3个月到9年不等。实验前,先让每人照一张照片,然后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
第一组伴侣先按照头脑中的印象,评价自己和另一半的吸引力水平,然后填写调查问卷。填写问卷的目的是分散他们对第一个步骤的注意力。随后,这些人看调查开始时拍摄的照片,根据照片再一次给自己和伴侣的吸引力打分。
第二组伴侣与第一组实验内容相同,只是顺序不同。他们先看照片打分,再做分散注意力的问卷,最后根据印象打分。
研究人员告诉这些人,他们给另一半打分的结果不会被公开,因此,不必因为担心另一半生气而故意打高分。
两组伴侣打完分后,研究人员找来一些陌生人,让他们根据照片,从客观角度评价每一名实验对象的吸引力。
先前有一项研究表明,与单身男性相比,恋爱中的男性对陌生女性的评价,要低至少10%。另一项研究显示,95%的人认为,他们的情侣在相貌、智力、热情、幽默感方面要远高于异性的平均水平。
人们通常会认为自己的伴侣比其他人更和蔼聪明,但尚未弄清人们是否认为伴侣的外貌也格外有吸引力。格罗宁根大学研究人员认为,因为照片会把人面部的缺点暴露无遗,因此看着照片给自己和伴侣打分时,人会更加客观。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刊登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在陌生人眼中相比,在所有参与实验的伴侣眼中,自己和另一半的吸引力指数更高。看着照片打分只比凭记忆打分的分数略低一点。
这也证明,不论现实情况如何,在人们眼中,自己的伴侣的确比其他人更加漂亮。
研究人员把这一现象称作“积极幻想”。积极幻想在心理学上指个体在生活中或在面临威胁性情景、压力性事件时所做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消极方面的认知过滤。它虽然是对一种对现实的背离,却是个体一种积极心理适应,显示个体对现实的积极把握和乐观知觉。
积极幻想可以带来不少好处。有研究显示,有积极幻想的夫妻婚姻生活更幸福、矛盾更少、爱与信任更多。不过,积极幻想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如果夫妻关系紧张,积极幻想会让他们对彼此关系过于乐观,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八、赞美你的另一半吧,让他变得像你期待的那样
很多人有认为,一段幸福的爱情的关键是找到那个对的人,但这个想法是很理想化的,我们能够遇到自己心中完美的Mr./Ms.Right的几率非常微小,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转换我们对待感情的态度,在一段恋情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们将如何培养你们的爱情。
在《The Psychology of Human Conflict》一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群男大学生选了一位腼腆内向的女大学生做实验。他们的做法是,把这位女生当做校花一样对待,比如邀请她参加派对,确保总有人殷勤地邀请她跳舞,并且表现出引以为荣的感觉。一个学期还没结束,这位女生的言行举止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变得更加自信,而且对自己的受欢迎程度深信不疑。而其实男生们已经结束了他们的实验(并一直对女生保密),可她仍然表现得很自信。这时候最令人惊讶的是,因为这位女生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连参加实验的男生们也开始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她!
虽然这个实验听起来很像一个恶作剧,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期望和赞美具有一种强大的魔力,当我们不是根据自己和另一半当前的形象而是根据我们理想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另一半的形象来对待我们自己和另一半的时候,说不定,我们就会梦想成真~
九、分手也许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一切都会归于平静
在谈分手之前,我们先要来说说幸福感这件事。假如我们的人生的幸福感大概可以看成一条水平的直线的话,那么在我们的人生中发生的很多突发事件,就构成了我们人生这条直线(严格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直线了,但是为了表述方便暂且这么称呼它)上的凹凸波,赢得了比赛、中了彩票、找到了另一半等等让人幸福感提升的事情都是在这条线上的波峰,而与之相对的,突然生了场大病、失恋分手等等让人觉得不幸福的事情,构成了我们人生中的波谷部分。
然而不管是中了彩票和生了病,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大喜大悲的波峰波谷都会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汇聚成一条看似笔直的直线。我们的幸福感指数,终其一生,是大致不变的。
让我们回到分手这个话题,遭遇了分手低谷后,我们的幸福临界点可能会出现暂时偏移,但是随后,我们的幸福临界点又会迅速归为并保持常态。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我们会觉得痛苦难过,但是我们会高估了痛苦可能持续的时间长度。研究表明,通常来说,不超过3 个月,人们就能回到生活得常态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分手本身的痛苦,却忽略了分手对于未来生活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就像当人们经历了死亡之后,往往会从中超脱,对生命这件事情变得释然了一样,当你经历了分手,你也许也会收获另一种坦然的心境。
写到这 ,我终于写完啦~
希望文中的一些知识可以帮助到你,但是请不要生硬地应用这些东西,毕竟用一句话来做总结就是:生活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有不确定的一面。
最后,撒花✿✿ヽ(°▽°)ノ✿,谢谢阅读(如果有人读完的话,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