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芳香,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清明时分,天气很好,风和日丽。但在我觉着,清明就应该是细雨蒙蒙,更能增添几分思念......因为和本族的亲人们约好了时间赶回去清明祭扫,前一晚定好闹钟 ,早上六点半醒了,再躺了一会儿,六点四十五起床 ,忙乎一阵子,赶紧下楼开车,吃好早点,买好东西,已经是过八点了。为节省时间,我踩到油门顺着凌云大道直奔,却不曾想路上车子队伍排的老长了,几个红绿灯路口甚至等了五六分钟......紧赶慢赶,九点左右回到老家,他们已经等候有一些时间了(挺不好意思滴,嘿嘿)。然后大家“兵”分两路,一路往村子附近,一路往黄石方向......
家乡是我生长的地方,这里还有长眠之下的先祖们,在一片萦绕的惆怅哀思中,我更能够体悟活着的美丽,于是便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草寂寞轮回的释然,无论闲情逸致也好,愁绪满肠也罢,我想,都表明后辈人对已故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关于清明的起源,大家都比较相信这样一种说法:相传春秋时期,山西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山西介休)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经千辛万苦找到时,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自此几千年流传至今。
时至今日,清明节自然也经历了诸多的发展,它所带有的意义或许也因地方、风俗、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去扫墓祭祖的情形,那还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根据长辈们的要求,我们一众小孩子都要开始参加扫墓活动了,因为以前没参加过,所以刚开头大家都觉得新鲜、好玩,在村里一个年长的慈祥老爷爷(可惜老人多年前已经去世,呜呜....)的带领下,我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慈祥的爷爷记性很好,一路上给我们讲着先辈们的一些事迹,口才也不错,讲起来像故事一样,生动有趣,我们小孩子都争着跟在他后面(因为村里的规矩是族里老人长辈要走在前面,晚辈小孩要跟在后面),生怕错过某一段精彩内容。
但那时候因为条件有限,大家只能走路去扫墓,然而路途遥远,所以走着走着,小伙伴的新鲜感没了,好奇心也下降了,就有人一直苦着脸追问还要去几个地方、还有多久才能结束,老爷爷就会笑着说,再坚持一会儿,不远了(其实是还远着呢,噢噢),然后他又接着讲起故事来:哪位先辈当年如何显赫、为何安葬某处、关乎何种风水命理知识......一路走走停停,割草、整土、烧香、撒纸钱、点燃蜡烛、燃放爆竹、一起恭敬鞠躬......兜兜转转,回到家,都是几个小时后的事情了,小伙伴个个都喊着脚疼腿软的......后来,大家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开始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然后现在开车前往,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清明节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我理解而言,清明节的沿袭和传承,让大家都懂得了感恩。正如传说所述,这个节日的由来本就是个感恩的过程。我们应该感恩先辈,赋予大家血脉,赋予我们健康和体魄;我们应该感恩祖国,赋予大家幸福,赋予我们平安和祥和;我们应该感恩生活,赋予我们快乐,赋予我们意志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