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孩子2岁了,孩子有时候做错事情了,就会批评他,但是他完全不理我,有时候自己玩儿手,或者是看其他地方,虽然我很严厉,但是他完全屏蔽掉,如果批评了他,就算我走开,他也没反应,好像完全不知道的样子,这样正常吗?应该怎样应对呢?他不理我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
其实家长说的这个问题,很多小朋友都有。我们先来设想一下孩子心里的想法,心头的想法可能很简单,就是:哎,妈妈又开始批评我了,不知道妈妈在说什么,我根本不想听,说了也没用。我绝对不会听她的。
那么孩子在这个阶段用这种方式应对是由于家长经常性的批评和教育,孩子虽然不认同,也委屈,但是他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应对。相对好一点的是,孩子没有情绪很激烈的对抗,只是用沉默在表达拒绝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拒绝和对抗,2岁的孩子本来就处于叛逆期,对家长的批评和教育不能用理性去思考。
那么,我们对待这样的孩子,应该用什么方式呢?
首先,我们对孩子做的一件事,我们不应该一来就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我们对待孩子做错的一件事,我们去跟孩子沟通,我们需要首先先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事情。比如,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我们就先认同孩子:嗯,你很喜欢这个玩具是不是,恨不得马上就玩。妈妈知道,妈妈理解你~孩子在餐馆大叫,你认同到:你现在觉得叫很好玩儿,你想叫是不是?孩子生气哭的很厉害,你认同:你生气了,很想哭一会儿……
这些认同都是先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情绪,知道他,站在他的立场在想事情。
然后,认同完了,我们需要客观的告诉孩子事情的规则是什么:比如,这个玩具是哥哥的,如果你想玩儿,可以问问哥哥,或者拿个玩具去交换,问哥哥愿意给你玩儿一会儿不。如果哥哥同意了,你就可以玩儿,如果哥哥没有同意,你可以伤心一会儿,或者看着哥哥玩儿一会儿。餐馆是不可以大叫的地方,因为如果你大叫,会影响到其他人吃饭。如果你想叫,妈妈可以带你去厕所或者空旷的地方,你可以慢慢叫。叫到可以尝试安静了,我们再进来吃饭。嗯,你在生气,你哭一会儿,妈妈陪着你,需要妈妈抱抱,就告诉妈妈。
通过这样的规则或者教导,让孩子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我们的态度很平静也很客观,不带有情绪,这样的话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平静下来。
当然,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永远那么冷静客观。偶尔发脾气也是很正常的,家长不用过度指责自己。但是,我们需要知道正确的应对方式,并且尝试。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的这种叛逆和情绪,自然就会缓解很多。
每当孩子出现一个问题时,我们先看向自己,育儿先育己,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