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说过“真正的爱,是学会放手”。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责怪自己的孩子独立性差,一方面又事事包庇代替,不敢放手。请问孩子如何自立?
日本纪录片《狐狸的故事》里有组耐人寻味的镜头:狐狸父母将断奶不久的小狐狸赶出了温暖舒适的窝。惊慌失措的小狐恋着老狐使劲地要往回跑,但饱经沧桑的老狐却无情地厮打驱赶着,不让其回“安乐窝”。如此咬着驱赶着,一而再再而三,小狐才恋恋不舍,吱吱地哀嚎着离开洞穴。走向了随时都有可能落入豺狼虎豹锋利牙爪下的风雨飘渺的大千世界。小狐狸在没有了老狐狸的护佑,它必须学会努力奔跑、捕捉猎物、躲避风险……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它不得不学会生存下来的所有本领,很快就成为了一只可以自食其力的捕猎高手。狐狸的故事对我们育儿同样有用。育儿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就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提出了六点建议:
1.让孩子做选择。
在孩子的生活中如衣、食、住、行中我们提出选择性的问题。类似于:要半杯牛奶还是一杯?要穿灰色的裤子还是红色的裤子?……这样提问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如果从小没有经历过自己选择,将来就会对工作、学习生活方式、伴侣就会变得选择困难。
2.尊重孩子的努力。
当孩子抱着一个瓶子怎么都打不开时,我们多数情况下会说“把瓶子给我”,三下五除二就帮孩子把瓶子拧开了。这样做即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也暗示孩子,你不行。智慧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努力“瓶子不容易打开,有时候用勺子撬开一边可能会有用”。当我们说这件事确实有些困难,如果孩子完成了,会觉得自己好厉害,获得成就感。失败了,他至少知道这件事完成比较困难,从而减少挫败感。当然我们可以适当的给予提示,用“有时候……会好些”的句式来引导,即使孩子没有做到,也不会感到很失败。
3.不要问太多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处于关心孩子会问以下的问题:聚会玩得好吗?你们吃什么呢?你和谁在一起?……问太多问题会让人感觉私人生活被侵犯。孩子想说的时候自然会和你说。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更不愿意你去询问这些隐私。所以当孩子从外面回来的时候我们只要说“很高兴看到你回来”
4.别着急告诉答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问各种各样令人困惑的问题:“彩虹是什么?”、“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每当问道这些问题的时候,家长常常会绞尽脑汁尽快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来回答孩子。殊不知孩子在提问时,他已经在想答案了。他只是希望我们帮助他更好的去探索问题。急于给孩子答案,就相当于在给孩子做脑力劳动。具体的回答是:“你是怎么想的?”“你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哲学家问了几个世纪的”。我们的回答真正目的是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探索。
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例如:孩子说“妈妈,我所有的朋友都在吃口香糖。能给我买点吗?”我们可以这样回答“那我们去问问牙医,看他让不让你嚼口香糖”。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除了父母还可以求助更多人。以后孩子遇到问题会寻求更多人的帮助支持,从而减轻家长的负担。
6.不要放弃希望
生活的乐趣来自于梦想、期待和幻想。孩子们更是拥有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当他兴致勃勃的说“我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回答?例如:一个成绩很差的孩子对妈妈说“长大了,我要当工程师”。普通家长第一反应会是“就你现在的数学成绩算了吧”。鼓励支持型父母的回应:喔,你想当工程师啊!说说看什么样的工程师?不用担心他的梦想是否能实现,因为梦想是用来追的,不一定要实现。孩子的梦想会随着成长而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他。
作为父母要懂得爱需要放手。让我们像狐狸一样去“爱”孩子,他们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