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存在我手头的一部小书,也是一部“老书”,作者是北京景山学校当年的校长敢峰先生,其出版日期距今已有55年了。但至今捧读此书,除了感受到岁月留下的印记外,仍然给当代人以启发。善于瞻前顾后、温故知新者,相信同样会从中得到一些收获。在网上搜索只能看到此书的书名,实体书恐怕已经绝版了。日前,笔者借助电脑将其全部内容敲击了出来,期望对今人有所助益。
“反刍”篇
牛吃草,总是先把草大量地吃下去,装在胃里,然后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消化,这就是“反刍”。几千年来,我们祖先读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从六、七岁起就开始大量熟读经史,背的滚瓜烂熟,当时并不懂得书中讲的是什么意思。到后来年龄大了,生活经验和知识领域慢慢扩大了,这些装在肚子里的知识也就慢慢地活了,变为自己知识上的血肉。不要以为学的知识一时没有消化或消化的不好,就认为无用;也不要以为是“死”的知识就不去学它。巨大的死的知识的冰山,到了春天就会解冻,化为浩荡的知识的河流。
要真正研究学问,就不能光靠临时到大图书馆去“抱佛脚”,在自己的头脑中应当要有一个精致的小“图书馆”,要装一定数量的好书和文章。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写道:“马克思的头脑是用多得令人难以相信的历史及自然科学的事实和哲学理论武装起来的,而且他又是非常善于利用他长期脑力劳动多积累起来的一切知识和观察的。”又说:“……不管碰道什么题目,非常丰富的有关的事实和见解立刻就涌上他的脑海。”
在每个人的学生时期,就要开始注意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图书馆”。那么,我们在某些知识领域的学习中,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地(不是过分地)运用“反刍”的方法呢?我认为是可以的,特别是在语文方面,熟读和背诵一些古今范文和诗词是完全必要的。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正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这时记忆下来的东西常常印象最深,终生不忘,而在理解力方面,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领域比较狭小,是较差的。因此,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多熟读一些书,多强调一点记忆、背诵,肚里多装一点知识,将终生受用不浅。这不但不违反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心理特点,恰恰相反,正是充分地利用了他们学习上记忆力强的有利条件。小时肚里不多装点东西,长大了会后悔的。当然,这里所倡导的肚里多装一点知识,和过去的死记硬背并不相同,第一,这里主张的背诵是有选择的,要真正熟读一些好书好文章;第二,要注意不使学生负担过重;第三,要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学生尽可能理解。有了这三条,趁学生记忆力强的时候,让他们多装一点知识在肚子里,又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