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偏见,适应性偏见,鸡蛋理论,心理概率,凡勃仑效应。
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一个成功的案例,当事人或者群众总会想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出来,以结果为导向,这自然没错。但是事前你还是必须得了解好,是否是瞎猫碰到死耗子、是否最关键的经验恰恰是阻碍他获得更大成功的阻碍,别陷入结果偏见,最好你还要拿经验来反向推演,看是否合逻辑。
例如:超级学霸的学习经验往往都很不靠谱,普通学生根本就应用不上,他们可能有极强的学习天赋,告诉你,你得超前自学,不要总跟着老师一步一步来,但是他能这样,你就能这样吗?恐怕你这样搞,学习成绩会跌落得很可怕,因为你的自学效率可能极低极低。
为什么我们会喜新厌旧?
人都有适应性,对坏的是这样,同样对好的也是这样,再好的东西,重复给给得多了,你也会习以为常,从而没有太多幸福感。那么怎么来避免这种适应性偏见呢?去延长幸福感,不要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去创造惊喜或者不一样的东西。擅长激起对比,通过比较来打破适应。
例如:给优秀员工涨工资,不如隔几天就请他吃个饭、每月不定时给他发个大红包、当众给他发个荣誉证书,显然后面的激励效果要远好于涨工资!
我做出来的,就是好东西!
人们对于自己有所付出的东西,或体力劳动或参与设计,都会增加其在心里预期的价值,经过我参与,产品好像就会镀了一层金,稍微贵点,也会觉得理所当然、物有所值。这种半成品经济、鸡蛋理论,就指这样,70%工厂生产,30%用户参与,结果销量好、好评高、利润还大!
例如:农家乐,提供食材配料场地,自己动手做汤做菜。果园,自己进入采摘,出来称重付钱。DIY工艺品或蛋糕,自己掏钱买走自己做的蛋糕。速溶咖啡、奶茶,以及泡面……,都是这样的。
论死亡率,飞机比汽车安全22倍!
我们会有三种概率偏见:第一种以偏概全,拿捕捉到的小范围现象当作普适性的规律。第二种眼见为实,只留意到事物表面,而没有思考到背后真正的原因。第三种先入为主,你后面认识到的东西,再有道理,也不如你首先接受的观念。
例如:现在一些问题总是处理不好,就觉得之后自己也解决不了,结果放弃,使问题越积越大。今天新闻飞机失事了,觉得很危险,之后再也不坐飞机了,其实飞机比汽车安全22倍。我不吃辣的,所以哪怕别人再怎么说这道菜好吃,你也会因为辣椒拒绝品尝。
不买最好,只买最贵!
在生活必需品上,一般越实惠就越受欢迎,但在一些高档奢侈品上,你卖得越便宜,消费者反而不会买账,这么廉价,哪能显示出我的身份品味!所以在某些能够用来恰到程度地炫耀、不留痕迹地装的产品,越贵往往卖得越好,但请记住“贵不是目的,心理需求才是根本!”
例如:当你的产品定位在高端消费人群,你怎么促成产品的热卖与获取足够大的利润呢?首先,你要让你的客户对你的产品有很深的认知,或者编一个故事,能提现产品的珍贵价值,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然后再以高定倍率去制定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