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怕被渴死,我就不喝水,可是谁又能忍受那份干渴直至生命枯竭。如果不是因为怕被饿死,我就不吃饭,可是谁又能拒绝给予生命能量和体验的美食的诱惑。如果不是因为怕被懒死,我就不动弹,可是难道我是一尊木乃伊吗 。如果不是因为怕被笨死,我就不会在29岁大龄时去学骑电动车,去学开车,而尝试始于骑着老年三轮改良进化的休闲三轮,依然还是不会骑自行车,再次说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从少年时没有克服胆小的恐惧,没有借着少年热情奔放的东风,突破“怕”的瓶颈,未来的突破,更加不易!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胆小!
如果不是因为怕活着“本我”,无法体现“自我”,无法实现“超我”的冷却死,我就还在沉睡,就像网上的一句话,“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在心理动力论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 弗洛伊德之结构理论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 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 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 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人们或许可以把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关系与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作个比较。马提供牵引能量,而骑手有决定目标的权利,并引导这匹有力的马向着目标移动。但是在自我与本我的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太理想的情况,骑手被迫带着马朝着它想去的地方去。 (骑手:自我;马匹:本我;行进的实际方向:超我)。总而言之,弗洛依德的自我是有逻辑性的,有理性的,能够忍受紧张的,是人格的执行者,但它也是骑在本我这匹迅速的马匹上可怜的骑手,并且还被三个主人所控制。而我就像那个可怜的骑手!
如果不是因为怕 ……,于是有点滴的觉醒,点滴的行动,说明我们还没有彻底对自己妥协,没有彻底被“怕”打趴下。那么如果不喜欢如上的渴死,饿死,懒死,笨死,冷却死方式,那么就只有“燃”起来,活起来!活出内心真正的声音,活出起始向上引领生命树成长的方式,活出向下滋润泥土,回归树根的果实抑或树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