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77,我开始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育儿干货,
可作为一个理科宝宝,需要先理解再记忆,
而这些干货没有这个优势,必须得死记!
因此,我不太喜欢所谓的育儿干货,
感觉像是在硬背公式备战备考打怪升级一样。。。
最近,火遍整个育儿圈的“张靓颖离婚事件”,
又引起了大家对原生家庭的关注,
各路大咖笔下关于这一事件的发挥,归根结底是想要告诉年轻的父母们,
正因为在那样的家庭长大,缺少父爱,
所以张靓颖对伴侣的渴求实则是内心深处对父爱的向往。。。
因此只要她遇到的是渣男,那么问题自然就出在她的原生家庭,因为她太缺少父爱;
可是,如果她运气好遇到的是别人家的老公,
功劳一定不会是她的原生家庭,而是靠她自己努力逆袭的结果!
我不敢断然否定这样的分析和结论,
但是总觉得好像那样不能完全说服我。
其实一直搞得不太明白“原生家庭”到底是什么意思?求助度娘,度娘是这样告诉我的:原生家庭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每个家庭都是有系统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可如此这番的理论并未能让我释然,
于是又咨询了一位育儿专家
,
她的定义是:原生家庭就是在孩子能够独立生活之前,对她影响最大的家庭环境和家长,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这种说法,我比较愿意去认同,但觉得“独立生活”还不够恰当,或许可以修改成“在孩子具有独立的判断思维能力之前”。
不然的话,按照原生家庭的概念,
电影《流浪者》那位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贡纳特所信奉的哲学:
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就是完全正确的……
现在很多在对孩子教养的问题上,
一旦出现了不好的端倪,或者孩子成人之后遇到挫败,甚至一旦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
全都会归咎于“原生家庭”,
可不是同样也有一句俗语吗?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不同”!
一度跟予妈探讨这个问题,
她说:人应该是由自然基因和社会基因所决定的。
自然基因就不用说了,那么“社会基因”是什么呢?我想应该就是原生家庭及初期所接受到的教养,也是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
可是我见过,
同样的父母、同样的教养、同样的生活环境、同样的言传身教,
却造就出习惯、爱好等等甚至三观完全不同的孩子,
长大以后的生活以及对下一代的教养也截然不同。
我不否认,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的确非常大,
但是我想不同的孩子,对于相同的事物能够接收到的点或许会有差异,
换言之,孩子原本的性格与原生家庭的教养应该是个互动的关系,
有了这样的互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才会形成孩子的个性,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都不同。
然而,即使在所有条件都同等的情况下,
孩子接受教养时的反应又会直接影响到教养者对他的态度,
而教养者的态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教养行为的认知及接受度。
所有的一切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才会出现,
在同一个家庭,给予同样的教养,兄弟姊妹之间却良莠不齐的情况。
既然原生家庭与孩子个性行成是一个互动的、长期的过程,
那么我们应该做的,
只能是尽量尊重孩子、共情孩子,不受到自身原生家庭不良的影响,
在教养中不断总结提升各种能力,尽可能为他们营造良性的原生家庭环境。
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去找自己原生家庭的茬儿,来为自己教养的失误找借口!
好吧,
请原谅成为妈咪以后,才突然变成爱学习、爱思考、天天向上的我,
因为才疏学浅和零零散散、不系统的理论知识,
只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聊聊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
经验也好、困惑也罢,
教训也好、心得也罢,
只要你们愿意,请加入我们,
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PS:此文完成于201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