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大家又要开始团聚吃饭,走亲访友,这期间七大姑八大姨免不了又要开始轮番轰炸。听说我的一些还没有毕业的朋友,都已经走上了相亲的道路,我不禁不寒而栗。
中国的家长真有意思,上学的时候不让恋爱,一毕业又马上催婚,母猪催熟都没这么快,何况是人的感情呢。
任何事情都需要学习,爱情也不例外。一些没什么感情经验的人,在家长的逼迫下,盲目地走进婚姻,然后闹得鸡飞狗跳,许多家长难辞其咎。
鉴于许多同学为此烦恼,我这里有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有用的话祛病消灾,没用的话强身健体。
1.“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这是对付所有盘问的终极杀招,威力5颗星,谨慎使用,搞不好玉石俱焚。
适用人群:没有不熟悉的亲戚,朋友的盘问,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关你屁事。”
“你有男朋友了吗”“关你屁事。”
“你什么时候要孩子呀?”“关你屁事。”
......
此招一出,不出几个回合,任何人都招架不住你的铁面无私,面若冰霜。
十里之内,寸草不生。相信我,你往后的几年春节,也会消停不少。
你那些想找你麻烦,想没事在你身上占你便宜的人,对你的私生活无比好奇又试图干涉的人会少一大半。
缺点:太过冰冷绝情,让人不寒而栗。容易导致关系破裂。
2.“你出钱我就办。”
这算是一个辛辣又不失讽刺的话语,巧妙地把皮球踢了回去,显得对方自讨无趣。
“你什么时候结婚啊?”“你给我出钱我就办。”
“你一年挣多少钱啊?”“不多,也就是你的10倍吧。”
“你什么时候要孩子啊?”“你要是帮我养,我现在就生,能生几个生几个。”
如此这般,对方也会自觉无趣,不再过问。
3.转移话题法
如果你生性温和内敛,不想这么具有攻击性,转移话题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啊?”“那个叔叔,你多吃菜,我敬你杯酒。”
“你什么时候结婚啊,我看单位老王家的儿子就不错......”
“那个妈,我下个月单位派我出国深造,回来我还想......”
此种方法,讲究迂回,不正面迎敌,但也保持自己的立场。正所谓王顾左右而言他,所答非所问,你都这么回答了,你的心思,长辈也知道了。
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人际交往,尤其是隔代之间,太缺乏界限感了。
作为一个思想和身体都独立的成年人,难道还不能为自己的终身大事做决定?还需要当父母的横加干涉?
在国外别说结婚,到了18岁立马收拾东西自己出去住,哪有那么多父母去为孩子的婚姻操心?
一个自己婚姻都无法自己决定的人,你又能指望他为自己的人生负多少责任呢?
豆瓣上有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目前有110000+的人在此聚集,数量庞大,人人一部血泪史。
一个不负责任,或者不会教育,关心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一点不比其他因素少。
如此这般,为了父母的关心而筋疲力尽。做父母的,难道这就是你所谓的听话和孝顺?
孝顺是好事,但若是为了所谓的让父母高兴,而失去自己,这样的孝顺怕也不会长久和快乐。可以说,家庭成员之间界限太模糊,是中国最大的问题。
中国人最头疼的婆媳问题,也是界限模糊的产物。
明明是儿子长大成人另立门户,却被母亲理解为,自己养大的孩子胳膊肘往外拐,跟别的女人好上了。
为什么婆婆要刁难媳妇,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这么对待的。
如此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
一个女人的宿命难道就是当媳妇时受婆婆的气,然后长大了再去刁难媳妇?
我觉得彼此之间多一些界限感,分清属于自己的和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事,能让社会减少许多矛盾。
家长再为子女操心也要有个度,你培养一个孩子,是为了他将来能够独立面对这个社会的,而不是成为你的附属品。
路是自己选的,人是自己爱的,结果怎样都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代价。
面对催婚,我只想说一句话:“如果到了平均年龄就要结婚,你到了平均年龄怎么不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