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开始慢慢熟悉以数据驱动的公司的风格,惊喜远远大于冲击。
记得最开始面试的时候,CEO问完我后开始一番评价,大意是说你当前的想法靠的都是一些小聪明,我司可以帮你建立更科学的方法论,比如从数据出发反哺产品。
虽然我谄媚地点头认同,内心还是想起了纯银某句话:
今天跟朋友解释产品玄学:“玄学,是指无法用逻辑和数据来论证,更多靠直觉和想象力的东西。”
逻辑和数据要是管用,世界上哪来那么多失败的产品,说得好像从业人员99%都是蠢货一样。
仔细去找了下最近的这一条,应该是之前也看到类似的话,数据重要,但是重视数据与产品成功并不成绝对正相关关系。
由于之前条件所限,了解用户把握行业更多来自于市场人员的反馈,自己用脚去调研以及数据统计。觉得数据不重要大概是因为数据已经是结果,更多的是糟糕的结果,很难从中指导你去做什么,大部分都是指导你别干了,换条路吧。
诶,仔细想想,这也算。
今天下午开所谓庆功会,产品列了一下7个月的版本迭代,以及最后的成功是日活破百万,其实这个百万并不是指单个产品,而是我们在海外的所有用户。然而这个百万已属不易。
leader下午找我聊(大概是打鸡血),可能是看我回家一趟心情不大好,讲了下接下来我要做什么。工作1要实现a数据大于某策略的数据,不然做的就没有意义。工作2要实现占XX总数据的50%,b数据要达到2000才算完全目标。要我想想到底该怎么做。
于是看了下某策略现有的数据,心里大概有点数。
看完之后忽然有些兴奋,想想之前并没有这样接收过任务。任务指的是清晰可执行。
以前做B端开始是leader说要做功能,后来老板忽然说我们要百团大战,实现A数据,B数据。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着数据不可能好伐,目标是当前数据的六七倍,以当前增长速度根本没可能。这属于拍脑袋定指标,下面人一片茫然,不知道从哪开始努力,纷纷表示还是放弃吧。
前期我疲惫的奔波于功能要怎么实现才不被喷,商家才会用。最后我自己都成为了一个智障,这就是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对于已有数据没有横向对比,无法得知是好是坏,其实也是丝毫没有成本意识。
现在为什么觉得此任务可执行呢?
1.对现有数据持乐观态度,比如行业内有次日留存率、七日留存率和月留存率的40-20-10法则,此时你可以去对比差距有多大。如果都满足且稳定上升趋势,说明未来还OK。
2.对手策略当前的数据不算太高,从自身的判断要做的工作效果肯定会比这个好。如果最后数据展示出来不及对手策略,说明要么实现方式有问题,自身能力不够,要么就是自身判断失误。
由此想到头条的成功,量化是不是在其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张一鸣坚持说今日头条不会也不需要设立传统意义上的总编辑,他说自己最忌讳价值观先行,他认为不干涉可能是今天他对内容最好的管理。
《财经》:听说头条内部决策很喜欢用「双重测试」。
张一鸣:以取名为例,多数团队有了好名字之后会说,“这个名字很好,干杯!”而我会说,再做个AB测试吧。哪怕你99.9%正确,测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知道是不是记错了纯银说的话(死都找不到,找到了再补上系列),大意是产品经理本身就有产品的判断,在你做这个东西之前你其实已经知道它行不行了。
其实之前我很迷信这类观点,我更多的倾向于相信一个资深/实践经验丰富者的判断。数据?数据也许还会说谎呢#其实并没有看过这本书。
但是纯银自己也碰到过问题,做出来的A功能他觉得很赞,周围反馈也很好,但是数据却没有大的浮动,令他抓狂。
一个小马过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