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被种草了一本书《情绪》,在推荐序中阳志平老师写了这样的话“这是一本远超预期的杰作。作者带着我们步入一个情绪 2.0 新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呢?
也许,你听说过这类说法,人性是“理性”和“兽性”相互博弈;情绪好比大象,控制情绪好比骑象人;因为进化的不同,因此,我们的大脑会复现人类演化的历史,最终在大脑中呈现为爬虫脑、哺乳脑和皮质脑三重脑,情绪控制不当往往在于三重脑失调。
然而,作者巴瑞特教授用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以及众多同行证据,证明它们统统错了。
比如,下面这个关于情绪的普遍认知:
误解:情绪展现在脸上,我们能够通过表情来认知情绪。
事实上,即使经历同样的情绪,不同的人会拥有不同的面部表情。一张脸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当脱离具体情境,仅靠面部表情,我们很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做出错误推测,面部表情无法揭示背后的情绪。
举个例子,几个男孩同行在森林小道上,其中一个男生最先看到了一条青色的蛇,如果他有过被蛇咬的经历,可能会吓得往后躲;或许他是个动物学家,或者对蛇有研究,看出这个蛇无毒,他的表情淡定从容;又或者他不想被朋友看出自己胆怯而调整状态,故作轻松平常,这样的话,从他的表情上很难准确推断他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情绪建构论,即情绪不是进化而来的,而是大脑构建出的体验。人类大脑好比一位厨师,不断地将各种原料,如触觉的、嗅觉的这些感觉输入,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混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概念。大脑得先理解情绪概念,才能构建出情绪实例。就像巴瑞特教授所言:
在每个清醒时刻,你的大脑都会根据过往的体验形成概念,从而指导你的行动,赋予你的感觉以意义。当涉及的概念是情绪概念时,你的大脑就会构建情绪的实例。
在构建情绪时,大脑依据的原料并非只来自特定大脑区域,而是来自大脑网络的协同。巴瑞特教授的突出贡献是发现了内感受大脑网络对情绪生成的重要性。
什么是内感受?你的任何身体运动,都伴随着体内运动。甚至当你处于睡眠中,你的体内运动依然在不断进行。那些体内运动产生的感觉,巴瑞特教授将其称之为内感受。当你看到蛇,你会血压上升、心跳加速。你的大脑对血压、心跳的感受,就是一种内感受。
内感受网络存在一些非常重要的网络。其中一组被称之为“身体预算分配区域”,它是指我们加快心跳、放缓血压这些对身体内部的操作,主要由大脑凸显网络与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构成;另一组被称之为初级内感受皮质,即后脑岛。
人类这台计算机正是在内感受网络与执行控制网络等不同大脑网络的交互下,将感官输入大脑中的情绪概念,解码为某种情绪实例。
情绪不是原装自带的,情绪是你我建构出来的。情绪不是你对世界的反应。它们是你的大脑对你自己身体中发生的事情的理解,与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关,以便它能够弄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
希望有机会阅读这本书,能拓展对情绪的认知,更好的帮助自己理解情绪,解码情绪,不被情绪裹挟,拥有更多自由!
期待在读完书之后,希望我能写出更多实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