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内心跟它真诚了,你拍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有距离(连续第2天)

今天学到了什么?

傅拥军不去刻意拍摄西湖的成名美景,却选择一个被无数人忽略的景点(西湖边不起眼的一棵临水桃树),该景点从拍摄构图来看,平淡无奇,甚至都不算是景点。怎么就拍摄出了世界级的作品《西湖边的一棵树》呢?

 

傅拥军后来说了一句话;“你的内心跟它真诚了,你拍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有距离”。


01

傅拥军老师的动作如何理解

首先从这一句话来看,发现傅拥军老师跟其他摄影师有些不一样,绝大多数人拍摄景点一般都是选择名胜古迹呀,著名的景点来拍摄,总之拍摄的一般是风光美景,拍摄出来的照片也都很华丽出彩,但给人的感觉似乎缺少了些什么。


而傅拥军老师他不一样,他喜欢拍的是纪实,他是情感很细腻的一个人,他善于观察,他能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在他细腻的镜头下,拍摄出来的照片,很有立体感,甚至照片是会交流的,人们可以读懂它们,这些照片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可以看出傅拥军老师是很热爱摄影的,他并不是去刻意拍摄一些东西,也就是他不是怀着很明确的目的之心去拍摄的。傅拥军老师他曾经说过,摄影是他的兴趣爱好,随着对它的越来越喜欢,当镜头面对事物的时候,真诚是最重要的。一旦你对你镜头前面的人也好、动物也好、风景也好,你的内心跟它真诚了,你拍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有距离,他始终是这么认为的,而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02

那么为什么说他不是刻意去拍摄这棵树的呢?

他说拍摄需要内心真诚,这一点可以看出来,他不是刻意去拍摄的;

第二点,其实早在10年前,傅拥军老师刚到杭州就开始拍摄西湖了,他那时拍摄都是无意识的,拍着拍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拍的图片也累积得越来越多了。4年前他才开始计划起来,而那棵桃树则成了他的一个“西湖基层联系点”。


每次去西湖边,他都会走到这棵桃树下。他站在几乎同一个位置上,用同一个镜头对准它拍上几张。一张、两张、三张……当这些照片积累到四位数的时候,他发现,这些构图普通、用光一般、色彩单调的照片变得生动而具体,越看越觉得不一样。正如他所说的“西湖就像一个大舞台,这棵树花开花谢就象舞台的幕布,不断变化,而树下的各种各样活动的人才是主角”。


他用相机为它拍了很多很多“剧照”。它的每一次抽枝发芽,每一次花开花谢,每一次落叶凋零,都留在了他的镜头里,所以最后他才决定专注拍摄这棵临水桃树。


03

把傅拥军老师的系列做法归结一下:

冠军数量级!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绝招就是把一招练到一万遍!

所谓冠军数量级,第一点,是对数量级的认识,西湖美景很多,摄影者也很多,西湖的景点已经被无数人拍摄过了,如果再想拍摄出不一样的东西,就得另辟蹊径,形成差异化才行,傅拥军老师很清楚这一点,他也是这么做的;


第二点,是对数量级的积累,他的第一个获奖的作品《老牛迷途》就很好体现了这一点,为了拍摄好这一幅景象,他跟着追拍了足足一里多地,用掉了两卷胶卷,就为了拍好这么一张照片,所付出的也是够震撼人的,数量级也是做到了极致,直接就跟其他摄影师作区隔了,差距是巨大的;


第三点,是市调的数量级,傅拥军老师说过,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一期《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摄影专辑,是一个国外人拍摄的。这摄影专辑里就有一张图片拍的是杭州的西湖,这大概是七十年代的一张老照片了。

这图片的画面是这样的:在西湖边也有一棵树,树旁边还有一个石头凳子。这个摄影专辑给了他拍摄的灵感,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因此他也决定去“记录”一棵树。由此,说明他平时也是做好冠军级市调的,并时时刻刻做到向同行高手学习。


04

对于傅拥军老师拍摄动作如何理解呢?

我们都知道,水滴石穿的威力,因此要主动想到集中全部力量,以某个主攻方向作为突破口,坚决不往大海里撒盐,如果精力是一定的,而其作用于目标太散了的话,很明显效果是很微弱的。但如果把全部精力作用于一个目标,那效果就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傅拥军老师在聚焦到这个主攻方向的过程中,必定是用到了提问思维模式的,因为提问思维模式决定了发力方向。

例如,如何突破西湖拍摄题材陈旧这个点?

自身优势是什么?

如何才能突破这个点?

切入点在哪里?

突破其他点可否?

可否借力?

发力方向在哪里?

......


此外,从市调报告入手做分析,找突破机会,我们换位思考,

站在荷赛评委的角度:

评委想看到什么样的作品?

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

反映世界级的大事件?

反映世界级的民生问题?

反映世界级的污染问题?


站在观众的角度:

观众们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作品?

他们关注的是什么?

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站在自身的角度:

我能拍摄出什么样的作品?

拍摄出的作品,如何让大众看懂?

如何让评委和大众读懂自己的作品?

我如何拍摄出有感觉的作品?

有立体感的作品?

能否拍摄出跟大众交流的作品?

能否拍摄出跟大众产生共鸣的作品?


随着傅拥军老师提问的不断进行,目标细分概念在他脑海里显现,他开始用目标细分法在西湖景区找主攻目标不断寻找,不断尝试,不断排除,不断聚焦。最后,他就聚焦到这颗临水桃树,因为他为拍摄这组照片找到了一个故事,那么在真正执行时,也是知行合一,并且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这就形成了差异化,提升了竞争力!


05

我从傅拥军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如何学以致用?

学习傅拥军老师的单爆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学会控制贪欲,单爆一件事;

学会目标细分法,把大目标划分为小目标,一个个去执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少想多干;

保持谦虚的心态,随时向同行高手学习。

单爆的最大武器是时间,任何事情、任何困难都经不起单爆,量变会引发质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