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间再说”,“从明天开始再做吧”,“下一次我们再去吧”......
这些类似的话,你一定说过。我也曾经说过,在我二十多岁的人生中,这样的话至少说过100次吧。我们都有良好的愿望,会信誓旦旦的告诉别人,“总有一天”要去做什么,但可惜的是“总有一天”却从未变成“今天”。
拖延在物理上,有一个叫法叫做惯性。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人其实和物体一样,倾向于待在原地不动,除非有外力的作用去推动他。为了实现向前移动,有两种力量推动,一种是外界的力量,例如生活的压力,房贷、车贷等,另一种是自身的力量,对自己本身的高要求以及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拿破仑·希尔在《思考与致富》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当你把一种思想想象为一个物体时,你就可以去控制它。那么同样的道理,“拖延”作为人类大脑中的一种思想,我们使用一定的方法,也是可以将其控制住的。
首先,当“拖延”这种想法溜进我们的脑海时,它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而我们要学会的就是转移思想,将消极思想转为积极的思想,比如,“这件事还是明天再做吧”,转换为“我今天把这件事完成,我明天就会轻松许多”,再比如“我从明天开始锻炼吧”,转换为“我今天先锻炼一小下,做个提前准备,明天锻炼起来就不那么难了”,发现没有,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已经想立即行动起来了。
人的脑海中一次只能处理一个主导思想,当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的思想上时,消极思想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甚至会消失不见。
人们在抵抗拖延的时候,总喜欢设定一个计划,告诉自己今天应该要完成些什么。其实,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设定一个“不完成”的计划,然后将不完成的结果写在后面。比如,“今天不锻炼,那么这半个月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就会消失,明天可能会继续不锻炼”,“今天不复习明天考试的内容,那么明天考试碰到简单的题也做不了,别人都得分就自己不得分,那种感觉真是不好受”。
当我们不断强化“今天不完成某事,就会导致的坏结果”时,我们的防御机制就会立即开启,从而行动起来。
关于拖延这种惯性,我们一直说的都是前面的部分,即物体静止不动,需要外力推动,那么它还有后面的一部分,匀速直线运动,即一直运动下去。也就是说,一旦你打败了待在原地不动的处境,接下来迎接你的就是一直向前行进。这就好比你坐在顺水而行的船上,不需要你再用力的划桨,也能前行。
生活中有很多难以预测及控制的困难,但是拖延却不属于其中,拖延是思想的产物,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