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原名《苦难的人们》,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宣称力图“把一切史诗融合在一部高级的、终极的史诗中”,这部史诗表现“从恶到善、从非正义到正义、从假到真、从渴望到觉醒、从腐朽到生命、从兽性到责任、从地狱到上天、从虚无到天主。”
雨果擅长用极端来描写人的处境,但是这种极端却能够从内心的最深层打动人们,在雨果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让我们欣赏至极的人,也有一些让我们恨极的人。在《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虽然极丑,但是他的内心却远远美于其他在作品中出现的男人,《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命运很是悲惨,姐姐的孩子本来不是他的责任,但是他却顽强的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这一份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为了抚育姐姐的孩子,他努力工作,为了让他们不挨饿,可是尽管他很努力的工作,可是他还是没办法供应那些孩子的日常温饱。无奈之下,他偷了一个面包,可是后来,他连面包都没有偷到,却因此被判入狱五年,由于反复逃狱,他的刑期加至十九年,而这些繁重的刑罚,追根究底,只是为了一个还未曾偷到的面包!虽然他做了错事,可是他的品格却能够博得许多人的同情,当他出狱之后受到人们的歧视和排斥的时候,当他走到狗窝可是却被恶狗赶出来的时候,那句“释放并不等于解放,他离开监狱,却没有摆脱罪名”就显得尤为深刻了。
冉阿让的悲惨是典型的,在出狱后,社会给予他的只有冷漠与轻蔑,从来没有感同身受地为他想想,所以,尽管他受到了卞福主教的热情接待,可是他并没有消除对社会的埋怨,他以怨报德,偷走了卞福主教的银器。当他被抓到卞福主教面前的时候,他也许已经是一种心如死灰的心态。在这个冷漠的社会,谁会去帮一个小偷惯犯?可以说,卞福主教和爱丝美拉达是一样的,他们都用博大的胸襟与宽容宽恕了不小心做了错事的可怜人,把他们拉回了悬崖的边缘。卡西莫多在喝了爱丝美拉达给予的珍贵的水之后流下了他人生的第一颗眼泪,冉阿让在得到卞福主教的宽恕的时候不安地看到,不公正的惩罚毁了他的一生,在他内心所形成的凶险的冷静,渐渐动摇了。他开始不再自暴自弃,而是会为了自己所做的错事而感到内疚。
而芳汀的悲惨则是令人心酸的,芳汀长的极美,可是却被托洛米埃误了一生,她生下了他的孩子,从此开始了自己悲剧的人生,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一点,她自己拼命地工作,只要想到自己的孩子,她的身上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失业后为了给孩子“看病”,她卖了她美丽的头发,卖了她的两颗门牙,甚至卖淫,只要自己的孩子过得好,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一个可怜的母亲在生活所迫下变得伟大无私。
冉阿让为了一个不存在的责任,逃狱努力找到芳汀的女儿,并且亲自带她逃离的她的噩梦,德纳第夫妇的虐待,在珂赛特的生命中是不可磨灭的伤痕,可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冉阿让宁愿在自己艰险万分的旅程中带上珂赛特,在他的眼里,珂赛特已经变成了他的女儿,在他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是珂赛特的笑声陪伴着他走过来,珂赛特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宝贝,为了能让她过得幸福,他宁愿说出自己是苦役犯的事实,他对珂赛特的爱深沉而厚重。
作者在书中花了较多的笔墨描写了战争的场面以及人们顽强抵抗的情景,在生死关头面前,所有的人都可以表现得临危不乱,在强权面前,所有的人都变得无所畏惧,这个就是国家的公民,起义者在压迫下反抗,尽管知道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书中伽弗洛这个人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给人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为了收集弹药,他不惜深入险境,灵活的身影在炮弹的追逐下最终还是倒下了,这一刻,歌声戛然而止,他只是一个孩子,却代表了千千万万个渴望自由的公民,他们的牺牲是悲壮的,但是,却永远地刻在史册上。
这本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者娴熟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更多的,则是书中描写的人物。这本书中描写的人物很多都是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他们辛辛苦苦的劳动,但是,到头来,却仍然是食不果腹,雨果说过,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沉沦,接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这就是作者想要揭示的社会真相,在那个年代,这些生活在死亡线上的劳动人民,社会何曾给过他们一丁点的关怀?在他们遭受人生中最不幸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何曾问过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一字咬定他们便是作奸犯科的料,然后,将他们投入监狱,程序是如此简单,但是,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程序,害死了多少人。
这部小说酝酿了20年之久,每一个人物,都是在作者的心中构思了极长的时间才得以定型,在世间的所有不幸,雨果统称为苦难,因为饥饿而偷面包最后成了苦刑犯的冉阿让,瘾穷困而沦落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赛特,老年生活无计的马伯夫,流浪儿伽弗洛,这些生活在世界的边缘,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上了穷困还是精神上的堕落,都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仅仅靠一个福来主教就可以解决吗?作者在书中塑造了福来主教的形象,他宽容大度,不计较人们所做的错事,把冉阿让拉回了错误的深渊,但是,仅仅靠这个就够吗?社会的矛盾终究造就的是悲惨的世界,到底怎样才可以止息呢?我们还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