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内部我也不省心
第二节 李顺王
公元993年低,李顺率军攻占蜀州(四川崇州),杀监军王亮及官吏十多人,转攻邛州(四川邛崃),知州桑保绅、通判王从式及州属官吏被杀,都巡检使郭允能率军撤退到新津江口。
起义军追至新津江口,郭允能不敌,也被杀。唯有巡检毛俨长着一双“飞毛腿”,竟一个人徒步逃出生天。
起义军顺势横扫成都周边,先后攻陷永康军(四川都江堰)、双流、新津、温江、郫县等地,纵火大掠后,分兵拒守。起义军发展到几十万人。
接着,李顺兵指成都。
当时,成都知府张载尚在赴任的路上,走到梓州(四川三台),有人劝他说:“成都势难保全,公去肯定有危难,何不在这里多呆几天,避免战火!”
张载生气地道:“我受诏担任朝廷大员,在危难之时,怎么能退缩?”当即出发,进成都城。
不久李顺率军攻来,张载和西川转运使樊知古率军誓死抵抗。起义军进攻不顺利,焚烧成都西城门后,暂时退回。
起义军从成都退军,又杀向成都北面。公元994年正月,李顺攻陷汉州(四川广汉)、彭州,使成都陷入了起义军的包围之中,成了一座孤城。
樊知古、郭载见此情形,知道成都难保,率领官吏逃奔梓州(四川三台),拱手将成都让给了李顺。
李顺毫不客气,随即占领成都。
起义军攻占成都,李顺称大蜀王,改元“应运”,分封将士,设官置署,开始像模像样地打理四川政务。
李顺坐稳成都,派部将四面出击,攻城劫寨,扩大地盘。
公元994年二月,李顺派大将杨广率几万义军攻剑门,妄图占领剑门关,阻止官军进川,战略意图明确,颇有章法。
剑门关的守将是监军上官正,部下仅有几百疲劳军士,上官正善于激励士气,笼络人心,几百官军的士气很旺盛,加上剑门关易守难攻,杨广几万义兵,就是奈何不了上官正。
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成都撤退的监军宿翰引兵从杨广后面杀来,和上官正内外一夹攻,杨广大败。几万军队剩下几百,逃回成都。
李顺颜面扫地,勃然大怒,将几百残兵败将全部斩首。
当时宋朝一直担心剑门关失守,致使朝廷大军堵在关外,难以进川,孰料,上官正以几百孤军力战死守,而且获得胜利,此后,因为剑阁栈道一直控制在宋军手里,王继恩大军得以长驱而入,迅速平叛,上官正功劳不小!
李顺派杨广攻剑门关的同时,派大将相里贵统军二十一万围梓州(四川三台),意图在成都东面垒起屏障。梓州是大本营,战略重地,李顺派军二十一万,算是出了血本!可惜,相里贵碰到了一个硬对头,他叫张雍!
梓州知州张雍,是一位很有长远眼光的官员,当他一听到王小波在青城起义后,便集中城里三千兵力训练,招募勇士一千多人守城,分派推官陈世卿监造兵器,掌书记施谓、判官谢涛专门负责造弓弩箭枝,将绵州(四川绵阳)的金帛运进梓州库房,招募劳工修理城池,张雍和监军卢斌,仔细研究御城方略,可谓“万事俱备,只等来敌”。
二月初,相里贵率大军围困梓州。
张雍雍与监军卢斌登城堞观望,见城外围城义兵,都是老弱疲惫,且不穿铠甲。
卢斌大笑,道:“此等样兵,我一击可破!”请求开北门率军出击。
张雍看了一阵道:"不可!贼兵奸诈,以老兵示弱,设埋伏诱我。城中吏民心不定,假若被贼兵伏击,我们便堕入奸计,不是良策!"
张雍刚说完,城墙上便有军卒依敌楼向城下呼喊,与外面应和,张雍立即将他们斩首示众。
义军见计划失败,便大举攻城,架梯冲火车,昼夜鼓噪。张雍命发机石反击,夹杂火箭发射,义军稍退。
不久义军又进攻城西北方,张雍假装道:"军士赶快准备行装,我将开东门击贼。"
张雍大张旗鼓布置步骑五百到东门集合。义军在城外牛头山头鸟瞰城内,以为张雍真要出战,在城东埋伏万余精兵。
张雍却并不出战,而是召集一百敢死队员从西北正方缒绳子下城,放火焚烧义军的攻城器具,自午时到申时,义军攻城器具被烧得一干二净,义军沮丧不已。
其后,义军多次整治器械进攻,都不能成功。
一日,北风怒号,光线昏暗,义军乘风纵火,急攻北门。张雍与卢斌等领兵守门,站立矢石箭雨间,坚守不动,官军士气大振,奋勇反击,义军无功而返。
相里贵二十一万义军,围困梓州军士四千人,长达八十多天,各种明招暗招、阴招阳招、妙招损招用尽,始终攻不下梓州。四月底,王继恩派石智颙率军赶来支援,相里贵只得领军溃逃。
佐料:樊知古便是前文所叙的樊若水,因为在南唐没考中进士,一怒之下投归赵匡胤,并向赵匡胤上书,说江南可以攻取。曹彬伐南唐时,赵匡胤命樊若水做向导。
樊若水为什么改名樊知古,是段有趣的典故。
赵光义雍熙年间,樊若水升为东路转运使,赵光义召见他,顺便问了一句:“你的名字出自什么典籍?”
樊若水顿首回答:“唐朝尚书右丞倪若水诚实正直,我很仰慕他,因此取名'若水'!”
赵光义一听,差点笑出声来,强忍着道:“爱卿可以改名为'知古'了!”樊若水赶紧叩首谢恩,从此改名樊知古。
其实赵光义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原来倪若水实际名叫“若冰”,樊知古学识浅薄,赵光义说他知古,本是嘲讽他,樊知古浑然不觉,士人都以此嘲笑他。
这是《宋史.列传第三十五.樊知古传》的记载。如果我们就此打住,也就大意了。读者可以查询一下《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三.倪若水传》,里面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就是“倪若水”,并非“倪若冰”!
《新唐书》是欧阳修主持编纂的,欧阳修和赵光义,谁是谁非?恐怕不是此处讨论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