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打开手机,看到琳的留言:“薇薇,他还是托人给我送来了离婚协议,我就不明白,他怎么就那么想离婚呢?”信息是凌晨2点多发的,想必琳又捱了一个不眠之夜。我心疼琳,但我还是暗暗地为她高兴。我给她回信:有时候分开才能更好的成长。琳不明白为什么,她又问我,我没回她。
我挂念她的处境,也耿耿于自己没有更好地帮到她。这篇文章算是对我俩的交待吧。
想起来小时候在农村,麦收过后家家户户都种玉米。为了保证成活率,每个小坑里会丢进去两颗种子,等玉米苗长出一拃高的时候,大人们就会把长势较弱的那株苗除掉,这样就保证了另一株苗有足够的营养和成长空间。如果不遇上自然灾害,待到秋天,农民们都会有个非常好的收成。如果偶尔有两株苗幸运地都被留下了,那他们肯定长得要比其它的矮小的多,结出的果实,要么畸形,要么发育不良。
物竞天泽,每个小坑里的两颗玉米苗,它们注定是相杀的。但婚姻里的两个人则是可以相爱的,如果没有爱,那和玉米无异,就会彼此相杀,两败俱伤。这时候的两个人就和两颗玉米一样,分开才能更好地成长。
琳和老公是同学,经人撮合走到一起。结婚8年,她说她好像没有被爱过,夫妻争吵不断,琳变得浑身充满戾气。在又一次激烈的争吵后,老公收拾东西不知去向,并且关闭了和琳所有的联系通道。剩下琳一个人,像是一脚踢在铁板上,只能独自疼痛。又像是开车撞到树上,单方面事故,只能自认倒霉。完全不关铁板和树的事。
琳是独生女,从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位知书达礼的姑娘,很会处理各种关系,唯独拿这个老公没办法。过马路牵他的手,他说你别拉我好不好。在家看电视,她想依偎他一下,他说你保持点距离行不行。想和他说点事,他说你自己看着办吧。琳想,这叫老公吗?琳说她不知道人家夫妻是怎么相处的,但她的老公让她很受伤,很失望。
看过一篇文章说,意向对话技术里,会把一种人意向成吸血鬼。说这种人能不动声色吸走你的爱意、耐性和热情。他还能让你费尽心思捉磨他的想法,为他魂不守舍,让你失眠多梦、心烦意乱。说其实这种人的内心是溃乏的,他没办法给予他人,他也需要被填满。
就像琳的老公一样,他承担不了一个丈夫该有责任,也满足不了妻子的需要。他的自我功能也比较弱,他用成年人的身份制造问题,却用孩子的思维处理问题。逃避、推脱或攻击是他贯用的处理问题的模式。他这种不成熟的行为导致的后果,会让他身边的人不得安生,时时处处为他担心、着急,你恨他牙痒痒却还牵挂他的冷暖。
他可能也是个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孩子,他的心理无法充分发育,其心理发展水平就停留在了孩童期。就像一粒种子,没有充足的营养,就发育不成健全的个体。
婚姻是个坑,夫妻两人就是坑里的两颗玉米。天然的营养有限,要靠两个人彼此滋养才能很好的存活下去。如果彼此消耗,但你还不愿意离开这个不适宜生存的环境,那等待你的大概也只能是一个被抽干的自己。
亲密关系中,足够好的伴侣可以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TA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满足童年受过创伤的伴侣的心理需求,让伴侣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即使是这样,也得对方有觉察有意识才行。
足够好的伴侣就像足够好的妈妈一样,曾奇峰老师给足够好的妈妈打六十分。那么足够好的伴侣也是六十分伴侣,意思是用六十分做好你的本分,用四十分来照顾自己的感受。
索取是比较好听些的说法,其实大可以用榨取来形容。就像琳和她的老公,她本来对他是爱的、包容的、关心的、在乎的,她自己本来也是得体的、温婉的、开朗的。当这些积极的品质或者说是能量不被她的老公看见,更不被珍惜,反而被肆无忌惮地摧毁和践踏时,它就慢慢减少、消失直到变成了消极的能量,即冷淡、怨恨、无所谓、暴戾、歇斯底里等。
但是,所有的伤害和榨取都是经过允许的,即是你的态度勾引了他来伤害你,有点自找苦吃自作自受的意思。要知道,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而你却直面伤害,显然是有利可图的。说到底,所有的纷挠都归于自己的内心,答案在自己身上。
在咨询中,我接触到不少婚姻触礁的来访者。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牵挂和感情,有些甚至将对方说得一无是处,恶行累累,但一提到分手声音立马低到两分贝。虽然他们平日里没有任何交集,但要面临结束一段关系时却感到无比恐慌。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说:她也知道,最终他们是要分开的,可是她怕啊,不分开,至少还是夫妻,分开就什么都没有了。
怕什么呢?怕关系没了。
关系是现代精神分析里驱动人类生存下去的四个轮子之一,可见人是需要生活在关系中的。“糟糕的关系也比没有关系强得多”,当我把这句发给琳时,琳说“你说得太准了,糟糕的关系我也能接受。”
很多人和琳一样,宁愿呆在糟糕的关系里,也不愿拥抱清静的生活,或更精彩的未来。
也许你应该想一想,你离不开的是这男人,还是这个男人和你所形成的关系?其实,大多是后者。亲密关系,是你为之付出了所有心力与情感建造的赖以生存下去的堡垒,它不在了,就相当于宣告你所有的付出都付诸流水,倾巢之下安有完卵,你将面临极大的分离焦虑和死亡焦虑,你感到了种种威胁和压力,你失去了安全感。尤其是童年时有过创伤的人,这种情绪会更加强烈,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体验,宁愿呆在污浊的关系里。与死相比,这点污浊实在算不了什么。这毕竟是你熟悉的环境,你会觉得安全,对你来说就是一个“舒适区”。而未来再怎么精彩都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东西的价值总要小得多,就像期房和现房。你不愿意离开就不难理解了。
雾霾不可怕,总有治理之策,习惯了雾霾才可怕。所以,关系坏了也不怕,习惯了坏掉的关系就太可怕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沉湎于舒适区,会让你看不到自己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看不到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太沉湎于舒适区,会让你模糊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降低你的生活品质,阉割掉你的人生追求。
这个舒适区,无论加不加引号,都需要突破。
怎么破?一句话:你配得上更好的关系,值得更好的生活。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个概念,即”幻想中的羁绊“,这个概念也能很好地解释这种分手恐慌的现象。所谓”幻想中的羁绊“是指一方想象自己与伴侣产生了一种紧密联系,这种想象中的紧密联系为这段关系创造了一种虚幻的安全感。所以他们不再是用行动来表达爱,而仅仅接受形式上的东西,即我们之间是情侣或夫妻关系,然后各自回到互相隔离的两个世界里去生活。
我认为“幻想中的羁绊”是个体使用的一种防御方式,叫情感隔离或者合理化,是个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能让个体感到自己身边有人陪伴而不会感到孤单,帮助个体正常的生活下去。但防御方式也掩盖掉了本已就存在的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对于这个所谓的伴侣,他已经成了一个符号或象征,于生活没有实际的意义。就像琳说的,她只是生活在幻想里了。
我说琳你要觉醒,琳不明白要觉醒什么。琳,这就是我想说的觉醒,你明白了吗?
杨昌溢说:很多人没有结婚,不是因为觉得婚姻不重要,而是婚姻很重要。
婚姻很重要,我不忍它面目狰狞。
你对生活的要求高了,自然就看不上这千疮百孔的关系了。
你明白了,所有的婚姻,如果不落实到吃饭睡觉数钱,都是自欺欺人。
你一定要幸福,你吃过太多苦,你一定要幸福,曾绕过太多弯路,到此刻终于能够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