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觉得我的写作技巧多高明,也不觉得我是那种天才级的写手,我的写作之所以带来了一些影响力,不是因为写作技巧,而是因为直接碰触了一些真相。
真相,就是存在,而最深的存在,就像是潜意识深处的水流一样。你要深入其中,就像双手碰触到这股水流,这时,你的文字才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先来讲一个故事。
2013年,撒切尔夫人去世后,一家杂志找到我,请我写一篇对撒切尔夫人的心理画像,稿酬据说是他们杂志社的最高标准。我后来写了一篇,他们非常非常喜欢,想一直约我写对各种人物的心理画像,被我拒绝了。
为什么拒绝呢?因为我的写作方式吓到了我自己。在主持广州日报心理专栏前,我做过几年的国际新闻编辑,而我一直读书的范围涉猎也比较广,所以算是对鼎鼎大名的“铁娘子”有所了解,但真要让我对她写一篇文章,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这样的:我得真切地感知到她的存在,并且这份感知要有一种完整感。
为了实现这种感觉,我花了三天时间,找各种关于撒切尔夫人的资料,最终直到形成了对她的一种完整感知后,才动手写了这篇三千字的稿件。杂志给我的稿酬再高,也远抵不上我讲课的收入,连我做咨询的收入都不及,所以我这种写作的方式成本太高。
同时,我已经不再是国际新闻的记者编辑,之前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可以掌握撒切尔夫人的各种资料,可以累积很多东西,而现在却需要花三天时间去形成对她的一种完整感知。
写撒切尔夫人的这篇文章时,这种写作方式还不够经典,最经典的是我主持心理专栏时,写对红极一时的一位大网红的分析。
当时,我花了两天时间搜集她的各种资料,每天都工作10小时以上,搜集了几百篇资料。之所以要这样找,是因为我一直感觉我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人的完整感觉,我觉得我还不够了解她,总觉得缺点什么,而且还是很关键的那种信息。
有一天深夜,我还在投入地找资料时,突然一个声音从我心中升起:“够了!”这个声音表达的不是厌烦和疲累,而是说足够了。并且这个时候,脑海里的各种资料就像一种真实存在之物,它们本来是碎片,突然间很有秩序地形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是自动的。
同时,我脑海中升起一个画面:一个小女孩在爬一堵矮墙,不过一米高,但她摔了下来,这让她非常受挫;可她接下来的选择是“这堵墙有什么了不起,我接下来要去爬两米高的墙,让你看看我多厉害”;可是,她爬墙的本领没增长,却挑战了更高的墙,自然摔得更厉害;可她接下来的选择仍是“我瞧不起你,我爬一个更更高的墙给你看……”
这个声音“够了”和这个画面一出来,我就知道我把握到了本质,而结果也是那篇文章写得非常深刻入骨。这就是我的写作方式,不知道可不可以称之为写作诀窍。如果是,借助“大智若愚”这个成语,我这就是“大巧若拙”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像是在累积水流一样,一个有真正信息的碎片会带来一定的感性的水流,而足够多的信息碎片,则会积攒很多水流,当水流足够的时候,就会成为一条流动的溪流,甚至河流,甚至大海。
最终是溪流、河流,还是大海,这源自于投入的时间。也许有天才,能一开始就直接跳入大海,但绝大多数人还是秉持着“一万小时定率”,就是你要在一个领域内持续投入,多达一万小时后,你会成为顶级专家。只不过这种投入必须是有效投入,在我看来,就是真的能碰触到水流的那种投入,浮于表面的努力,意义不大。
在我的认识中,顶尖高手都是这样历练出来的。他们之所以顶尖,主要不是因为高智商,而是因为他们直接碰触了自己所在领域内的存在,或者用我的形容说,是碰触到了那股水流。